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2023-04-07 12:59 作者:bili_42237404835  | 我要投稿

案例一:女同事慢性疲劳两年多,歇不过来。去医院查不出问题,找很多中医开了补气血的药,未见改善。以前我会困惑,气虚乏力为什么补气血没效果呢?


但学了老师的三步开方,从体质入手,我辨出她是寒湿阻滞,并非真的气虚。拿到方子她都惊了,说我已经这么疲乏了,还用通、泻、利的药,能行么?我说你吃一周试试!


她服药一周,疲乏感消失,精力旺盛!





案例二,上述女同事的丈夫,失眠,一紧张就头痛欲裂。医院查不出任何问题,也找过中医,行气解郁、平肝熄风、安神定志、活血化瘀……效果不明显。


他爱紧张类似肝郁,头痛像肝阳又像血瘀,但按照三步开方法辨证,我却发现他是纯虚寒,如果用行气活血、平肝熄风的药,只会更虚!


我的方子只用了补脾胃、补肾、温阳的药,连止痛的元胡都没加,他服药一周,睡眠好了,不紧张了,头痛也没犯!




案例三:同事小洋有过敏性鼻炎、咳嗽,平时用氯雷他定缓解症状。我按照张老师的思路,调理体质+对证治疗,服药两周,小洋就不咳嗽了,鼻子也通气了!



以前说过,胡希恕老先生认为太阳证是表阳证。要理解什么是表阳证,首先要了解八纲辨证。所谓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然明确提出八纲辨证法则的是当代经方家祝味菊(祝味菊 伤寒质难〔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6页),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张仲景已在熟练运用八纲法则分析症候,《伤寒论》中明确提出虚实寒热表里内外阴阳有余不足等八纲具体名称的条文有116条之多,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在《金匮要略》亦有l 05条,由此可见八纲是解读伤寒论的一把钥匙。


首先谈谈阴阳。“阳”最原始的含义是指阳光。


《诗经 小雅 湛露》云: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清晨的露水浓重,没有阳光它不会干。夜晚的宴饮安闲,没有喝醉不必回家。

“阳”是指阳光,那么它的反面“阴”就是没有阳光了。

我个人认为,探索真理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好的老师给自己引路,否则,容易走弯路。有些人哪怕读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才发觉自己读错了而贻害后世。因此,历来是名医少、庸医多。翻开历代医家名著,莫不在慨叹,庸医多,贤医少。


  。

   我们今天去翻伤寒论,有没有这些东西?很少。

   基本上就是一组证候群,然后,出现了这些证候群后,该用什么方。

   比如: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然后下面就是麻黄汤的用法:

  

   “避道家之称”这里有两重意思,首先指张仲景改变了方证名,如小阳旦汤改称桂枝汤、小青龙汤改称麻黄汤等。其次是改道家的理论为经方理论。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经。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里要说明的是,六十首方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有记载,它们是:辨五脏补泻方39首,二旦、六神、大小等汤16首,急救方5首。不论是从方证名称看,还是从语言论述看,《汤液经法》有道家的五行、五脏观念,而《伤寒杂病论》却没有这些观念。例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杂病论》改称四逆汤;建中补脾汤改称小建中汤;小补脾汤改称理中汤;小补心汤改称栝楼薤白半夏汤;大补心汤改称栝楼薤白桂枝汤……显然,方证名仲景不再沿用具有道家色彩的名称。为什么要去道家色彩呢?就是要去那些玄玄乎乎的东西,让中医学回归于实证。

《诗经 邶风 谷风》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山谷间风习习拂来,吹来阴雨。我们本该努力同心,不应有隙。


让我们回到张仲景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城市没有霓虹闪烁,只是某个热闹的节日时,才会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才会有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昼与夜之间的界限,阳光绽放与阳光收敛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我们可以想象那一个个晴阴,昼夜的转换,古人眼前明亮翠绿的草木,转成郁暗灰蒙,漂浮高远的天空,显得沉重低沉,那温暖粘稠的河水变得冰暗幽凉。


案例四:同事小娟,吃不下饭、嗜睡、手脚冰冷、胃里像有针扎一样,痛经,一来月经就全身冰冷。我按三步开方法,用上老师给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她服药两周时间基本好了。




案例五:同事郭姐耳鸣一个多月,吃寒凉水果后耳鸣减轻,她以为是上火。我用三步开方的思路,判定她整体是寒湿,火也是寒湿闭郁所致,并非实火。这种人吃龙胆泻肝丸,只会导致肝损伤。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