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历史中坦克几个著名的认知错误——有人上套了吗?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伴随着最近几年军事论坛的火热,公众号的宣传和游戏的熏陶,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触二战历史知识,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些已经步入中年的老军迷也很喜欢二战历史。但是,纵观大家的观点,有一些被我们耳熟能详的观念,实际上在历史上都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错误”。

T-34坦克 VS 德军战车

如同上图的绘制错误一样,二战最负盛名的T-34坦克有很多印象其实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以T-34开头说说军迷习以为常的谬误。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说法:T-34坦克采用铸造炮塔、倾斜装甲,是当时的全新设计,引领了时代潮流;而德国人守旧,坦克采用保守的垂直装甲和焊接炮塔,导致德国的坦克更像“复杂的工艺品”,而不是良好的消耗品。
T-34便于生产确实有一部分得益于采用铸造炮塔。虽然二战恶劣环境使得它铸造工艺远不如二战后的T-72,M60A3那么精致,但是确实是能够起到很大的防御效果,能让战车免受除反坦克炮以外绝大多数的武器攻击。而且,T-34采用了斜面装甲,也确实是让它取得了超过纸面装甲厚度的防御水平。但是,T-34却不是实际上第一辆采用铸造炮塔、倾斜装甲的坦克。

让军迷产生这个错觉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大家只关注二战两大陆战主角——苏联和德国的坦克。而苏联的对手德国,确实是大部分黑豹坦克以前的坦克都是方方正正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德国主力舰上。

但是,这能够说明德国人战前所有的装甲车都偏爱垂直装甲吗?不是的。


实际上,倾斜装甲面能够反弹入射的弹丸,增大弹丸物理穿甲厚度路径的道理早已被欧洲人所认知数百年。早在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的铠甲设计师就广泛在两大铠甲流派——米兰式铠甲和哥特式铠甲设计中采用倾斜面、圆弧面的手段来增加对弓箭、刀剑和长枪的防御水平,这样的铠甲比起过去的锁子甲和平面板甲防御力大幅提升,但是造价也更加昂贵,如今我们看到的博物馆里的铠甲多数都是古代大贵族作为自己的结婚或仪式礼服定制的高档铠甲,一套要花费数年才能加工完成。因此这些铠甲不但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而且设计也颇为美观大方,一直是当时贵族阶级的男士标准礼服的构成,这也让米兰将“欧洲时尚之都”的称号保持至今。

意大利和德国都是文艺复兴时代铠甲的主要产地,而如今很多保存下来的铠甲都是德国王公贵族的遗产。所以说,作为这种铠甲广泛使用的德国,是不可能不知道倾斜装甲的防弹能力的。但是,为啥德国人偏偏很少在坦克和军舰采用倾斜装甲呢?
这就要回到一个问题:德国装甲钢的制造和安装。

我们知道,坦克和装甲舰之所以防御力
很强,是因为他们采用了厚重的钢铁装甲。不过,一般的轧钢机生产的钢板强度较低,无法用于防弹。在下面这篇纪录片中,中国用于测试子弹穿甲能力的3A钢板,和真正的装甲板就有很大差距:在200米处,85式狙击步枪发射的53式步枪弹能够击穿8mm的3A钢板,但打在仅6mm的53式重机枪硬化钢护盾上却甚至无法造成变形!可见,真正的装甲钢可不是一般市场上能买到的厚板钢材。

所以说,真正的装甲钢除了厚度很大以外,还需要添加各种合金元素。在浇筑成钢锭后,再进入水压机房和热处理室,进行锻压成型、复杂的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处理,才能成为一块合格的装甲钢。而且,德国人为了进一步提升表面硬度,还会对装甲钢进行复杂的渗碳硬化处理。一般来讲,各国表面渗碳技术只用于战舰垂直钢板,但是德国人在二战初期时,也把这种装甲用于坦克正面装甲,这一系列工序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却让等同厚度的德国装甲有一定优势(比起铸造装甲约有10%性能提升)。

另一个要提的就是焊接工艺(正巧和我现在工作公司有关)。在1920年代,德国人为设计符合凡尔赛条约的主力舰,创造性的在德意志级装甲舰上用上了焊接工艺。在那个时候,焊接还是一个非常全新的事物,比起传统的铆接工艺,焊接省去了为装甲板钻洞,安装铆钉的时间,也节约了铆钉带来的额外重量增加。但是,厚板焊接一直以来都是焊接工人的噩梦,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焊缝缺陷,让主力舰和装甲车陷入潜在的危机。

在那个时代,X射线金相学、钢铁精细结构的相变理论还不成熟,现代为我们所知的一些厚板、高硬度板焊接的基本原则,在那个时代几乎都是空白。比如说现代我们知道焊接高强钢时,需要使用特种焊条,并且在焊接前需要预热工件,焊接后还需要对焊缝进行持续的热处理,才能确保焊缝强度不低于整体结构,而在那个缺乏自动焊接的时代,一切焊接都需要手工作业,自然是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产生缺陷。

除了焊接工艺本身的不成熟外,坦克炮塔还涉及到复杂的异形焊缝、异种钢焊接问题。由于二战德国坦克因成本所限,只有正面装甲钢可以使用高昂成本的表面渗碳钢,其他部位就是普通的装甲钢,这就导致坦克正面装甲和侧面装甲的拼接需要处理难缠的异种钢焊接问题。同时,为了形成良好的防弹形状,还需要工人进行更加细微的小区域焊接。就算是已经用上了数控机器人焊接的现代国家,在焊接炮塔内精细结构时仍然需要技师手工焊接,这在战争极为紧迫的情况下是不能忍的。

但是,如果你认为追求产量的苏联人就不用焊接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在《坦克之内》的节目中,绰号“酋长”的主持人为我们详细介绍了T-34坦克,其中有一点就是T-34的车体采用了焊接装甲。而且苏联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焊接强国,他们为了加快焊接T-34的车体装甲,创造性的采用了当时极为新颖的“埋弧焊”手段,采用埋弧焊后,焊接速度更快,人力花费更少,而且强度比起人工焊缝强得多。因此可以说,正是因为二战苏联广泛采用焊接工艺,这才让二战后他们得以焊接出飞过3马赫的“不锈钢飞机”米格25能够承受M1坦克的机身焊缝,以及焊接出能下潜1000米的K-278共青团员号的钛合金耐压壳。

所以说,德国坦克采用垂直车体和炮塔装甲,并不是他们无视了倾斜装甲的固有优势,而是因为在二战爆发之初确实是没有很好的办法焊接那样的异种焊缝,只能采用相对简单的平角焊。而我们看到的二战前采用倾斜装甲的法国B1坦克,苏联T-26坦克,和日本95式坦克时,我们都会发现那些坦克还停留在铆接时代。因此,整个二战是一个技术大发展的时代。
那么,有没有什么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坦克的焊接工作量呢?当然有。不过,这个技术也不是苏联的,而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资料来源:https://dy.163.com/article/EDV26OSK05354IRO.html
http://www.theshermantank.com/tag/huge-casting/

M4谢尔曼一开始采用焊接车身。不过,由于当时焊接技术不成熟,美国人只能把薄装甲焊接组成车身,这导致防御力不足。于是,美国人想到了给车前装上多层铸钢装甲,然后焊在一起。后来,他们想既然我要把铸造的装甲板一块块焊接到车身上,那我为啥不一次性把整个车身都铸造出来呢?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还真做到了,他们首先铸造出车身前部和车身后部两个模块,然后对接焊在一起,这样就解决了焊接过程较多,焊缝质量不良的问题。这样的M4被命名为M4A1,生产了10000辆左右,而焊接的M4生产了7000辆左右。
不过,随着铸造车身的M4A1大量投产,美国人也发现铸造车身有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坦克厂都具备如此大尺寸铸造能力的。因此他们又开发出铸造+焊接的混合车体M4坦克。这种坦克克服了M4多层焊接车艏装甲的麻烦,又可以在无法铸造M4A1车身的兵工厂生产。

在生产到后期时,M4不但产量追上了比他早一年进入量产的T-34,同时成本也压低到T-34-85一个水平,而且内部配置还非常出色,有的后期型M4甚至带上了垂直稳定器,而苏联一直到T-54A才实现了垂直稳定器(但中国59一开始无法安装这个设备,一直到59-1才拥有垂直稳定器)。在二战之后,美国一直把铸造焊接车身+铸造炮塔沿用到了M60坦克上,一直到M1才转到全焊接装甲。
所以说,苏联T-34坦克并不是“首创铸造炮塔、倾斜车身”的坦克。

还有一个常被人提及的谬误:T-34采用柴油机,而欧美多采用汽油机,是因为苏联坦克柴油机很牛逼,而且柴油品质无需高于汽油。这也是广泛流传的错误言论。

苏联在1940以前,所有的坦克也都是汽油机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坦克也都是汽油机的;相反倒是日本人的八九乙型坦克首创柴油机上坦克的先河。

苏联人认识到坦克换装柴油机的必要性是在诺门罕战役时期。在1939年7月3日的战斗中,苏联采用汽油机的BA-10装甲车和BT-5坦克在日本人反击下伤亡惨重,一天就损失了100多辆,整个诺门罕苏联损失了300辆坦克和装甲车,而日军整个战车联队仅有40辆性能不足的战车,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苏联坦克都是因为步兵的攻击损毁,尤其是面对燃烧瓶时一定会起火爆炸,因此在那之后,朱可夫在向斯大林汇报时特别提到了“BT坦克太容易起火”。
斯大林很注意地听我说的一切,然后他问道:
“我们的部队打得怎么样?”
“我们的正规部队打得很好。彼得罗夫指挥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师和来自外贝加尔由加拉宁指挥的步兵第57师都打得很出色。由乌拉尔调来的步兵第82师开始打得不好。该师的战士和指挥员训练时间都很短。这个师在开赴蒙古以前不久才加以扩充,补充了刚应征入伍的新兵。
我们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特别是由苏联英雄雅科夫列夫旅长率领的第11旅表现突出,但БТ—5和БТ—7式坦克太容易起火。如果我没有这2个坦克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6集团军(实际上日本仅有一个第23师团参加作战,其他部队都是接近停战时才开赴战场)。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
所以,苏联人采用柴油机主要是为了防止坦克起火爆炸,而非为了使用“劣等的燃料”。事实上,坦克柴油机在发展到多燃料发动机(如T-72)前,必须使用标准优于民用燃料的军用柴油才能安全运转。


我军的坦克在99服役以前长期使用T-34延伸而来的V-2系列柴油机,需要搭配军用柴油才能运转。军用柴油为澄清如水的直馏柴油,粘度很小,适合大功率运转。如果采用民用柴油驱动坦克,那会对坦克发动机造成严重损害。一直到2020年7月,我军后勤保障部才下达文件:允许陆军在特别情况下在地方加油站就地加油。因此,苏联坦克绝不是为了用低档的柴油而使用柴油机。而事实上,整个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一直到BTR-70和乌拉尔375卡车时代还在使用汽油机,仅有坦克,履带式装甲车,MAZ543全地形卡车等重型设备才可以使用柴油机,直到1980年代后,全球的军用卡车才基本改为柴油机,而我国也一直到2000年后才让柴油机卡车成为货运和军用的主力车型。
产生“T-34用柴油避免使用高标号汽油”的错觉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于美国和德国的高速高功率汽油机必须用高标号汽油。

由于二战之前汽油机普遍功率较低,一般卡车的汽油机仅有几十马力,无法驱动坦克。因此到了T-34把中型坦克的平均重量拉到了30吨后,各国都急需强大功率的发动机驱动坦克。苏联用的V-2柴油机的原型就是一款飞机发动机,只不过改烧不易燃烧的柴油降低失火几率;而美国则直接把飞机的星型汽油发动机改装后用于谢尔曼坦克,造成谢尔曼车体偏高,而且也因为源头是飞机发动机,因此必须得用高标准航空汽油。而高标号航空汽油确实是苏联短缺的物资之一,因为当时炼化厂能力所限,只能给汽油添加四乙基铅来提升标号(所以是‘含铅汽油’),但问题是当时能生产四乙基铅的国家也很少,日本,德国,苏联都只能生产很少的四乙基铅(德国人1938年就从美国杜邦一次性购买500吨四乙基铅,而且还引进了生产线),所以苏联和日本最多只能把飞机汽油提升到89号水平,还不如目前中国民用加油站提供的92号汽油(而中国过去由于缺乏这种添加剂,加上石油工业不发达,国内老解放汽车在70年代还用着56号汽油)。而二战美军由于远离战火,本土石油工业发达,因此能够加工出超过100号的高标准汽油。虽然通过一些努力,苏联用较低牌号的国产汽油也坚持住了头两年的艰难岁月,但是毕竟比起正统高标号汽油差了不少,因此在租借法案的海运稳定后,苏联进口了占全部产量90%的航空燃料,50%的炸药原料和20%的装甲钢材料,这使得苏联1944年后的战斗力更加持久,威力更加强大。
而且,同等功率的柴油机因为采用压燃式设计,其成本还远高于汽油机,而T-34配备的V-2坦克柴油机初期故障率极高,有些零件使用寿命不高于30小时,行走距离不超过150公里。一直到1944年后,随着租借法案购买的零件大幅抵达,苏联工业体系的恢复运转,苏联T-34-85才变成一辆可以横穿数百公里执行纵深突击的可靠坦克。
所以说,苏联二战为坦克换装柴油机,其出发点根本不是“柴油便宜”,“柴油机好做”等理由,而是为了提升防火性能。而在那之后,大家逐渐发现柴油机除了防火远优于汽油机外,还有燃料利用率高、扭矩大等一系列优势,所以在二十世纪60年代后,绝大多数国家都转为柴油机坦克,美国M60后期车型也改用柴油机。

谬误背后,遮盖了T-34真正的历史性价值
由于很多人错误理解了T-34的技术,使得很多人只是单纯的以为T-34是二战爆发时“新技术最多”的坦克,但事实上并不如此。T-34真正的革命性是在于它给坦克的战略定位做出了极大改变。


在二战爆发前,很多人被西班牙内战中坦克的拙劣表现带向了一个误区,就是“坦克无法在反坦克炮面前生存”,因此固执地认为“坦克的存在价值仅限于支援步兵”。在这样的误区下,各国普遍将坦克设计为支援步兵的“步兵坦克”和用于穿插包围的“巡洋坦克”,比较代表性的组合就是德国三号(巡洋)和四号(步兵)坦克、苏联BT(巡洋)和T-26坦克(步兵),以及英国的十字军(巡洋)和丘吉尔(步兵)坦克。但是在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第一个使用坦克成功击穿了日本人的防线,为最终歼灭第23师团立下了大功;而到了1940年法国战役时,德国坦克的“装甲矛头”在航空火力支援下,顺利击穿法国防线,将法军和巴黎路线完全切断,使得法国人顿时战意全失而举手投降。因此,苏联人敏锐的意识到,将坦克作为主战兵器,作为进攻战役的矛头和防御战役的反突击力量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在进攻和防御中,坦克必然要和敌人坦克正面搏杀,所以设计两种坦克不但是资源的浪费,还让坦克无法有效的迎战坦克。在这样的思路下,T-34得以诞生。它将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融为一体,既可以支援步兵作战,又可以执行反坦克战,甚至还能够搭载步兵快速前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可以独立作战的战略性兵器。

正因为T-34的战略价值极大,在他诞生之后,世界上所有的坦克(梅卡瓦除外)都选择了它的发展路线,成为一种攻守兼备,机动快捷的主战武器。可以说,如今所有的坦克,都可以说是T-34的学生。而用于支援步兵的“步兵坦克”,则最终化为了搭载步兵前进的步兵战车,脱离了坦克家庭。
所以,T-34被称为“划时代的坦克”,是在于其对于世界战略战术的宏观性影响,而非仅仅是一款技术上有所突破的武器。

结语 只有保持独立自主的思维,才能够看穿谬论
如今的网络时代,确实是让人们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快捷,但是这也让很多人渐渐地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经常和军迷朋友交流,很多人上来就一句“某某大佬是这样说的”,而不是“根据我分析应该是这样的”,这就说明一件事情,很多人仅仅是满足于吸收他人的言论,而不是自己加工和分析知识,因此这也给了那些无良媒体炮制假新闻,传播谬论的机会——因为既然读者快餐式消费不会思考,他们也不会考虑提升质量,就像汉堡店不会为了快餐客户开发出健康快餐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快餐消费的时代坚决保持自我的思维能力,才能够识破各种谬论,找到潜藏在迷雾之后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