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强化慢重症规范化管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2023-08-11 22:58 作者:中华网健康  | 我要投稿

目前,我国医学界对慢重症专业认识仍在粗浅阶段,更缺少专业和规范的救治和康复措施。发展慢重症管理和诊治成为医学界重点关注话题。8月5日,由慢重症管理领域开拓者虞容豪、郭振辉二位专家牵头,由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重症学组”、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老年重症”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广东分中心主办;南部战区总医院MICU、广州慈惠医院承办的“2023年第三期慢重症规范化诊治学习班”顺利召开。

南部战区总医院郭振辉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南部战区总医院对慢重症的前期文献调研、临床发病与预后流调,以及对临床管理预案的进行了初步探索。44%内科重症患者最终演变为慢重症,其中高龄老年脓毒症病人群中慢重症的发生率为67%以上。通过南部战区“慢重症规范化管理中心”的建设和广州慈惠医院“慢重症规范化管理示范基地”指导,在规范的系统临床评估、综合管理和重症康复介入的基础上,结合虞容豪教授的神经重症、高压氧救治与意识障碍促醒,采用多学科一体化管理。使危重症患者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天数以及并发症减少,降低医疗资源损耗,提高ICU后幸存者的生理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在呼吸机依赖慢重症脱机和神经重症、高压氧救治促醒二个慢重症亚专科,获得瞩目的成效。

南部战区总医院刘志锋教授呼吁,应关注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指标并进行监测,积极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明确其关键机制并制定精准体系化治疗是未来方向。

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寇秋野教授重点介绍了五大神经内分泌功能在慢重症状态下的可能改变,其对代谢、循环、呼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影响,以及临床干预靶点的探讨。

南部战区总医院王玲玲教授着重强调了高蛋白、抗阻康复在慢重症蛋白促合成的重要作用。现代营养支持已不再是单纯的供给营养,而是治疗慢重症重要的基础措施,因此临床营养评估、选择、监测,适时特异营养支持与康复一体化成为慢重症管理和治疗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南部战区总医院陈蕊教授介绍了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生活照料或护理不足等原因,容易发生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及生命的危害,也增加家属的照顾压力及经济负担。通过多学科协作,采取慢重症规范化评估和管理流程,及早介入康复治疗与营养支持,能预防和减少慢重症并发症发生。

广州慈惠医院孙照琨主任代表虞容豪教授以多个促醒、康复案例,分享了该院高压氧治疗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经验,介入早期/超早期介绍高压氧治疗,并依据患者病情尽早开始床旁重症促醒康复护理,能缩短慢重症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和防治卧床并发症、争取让患者早日苏醒。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王华教授指出长期机械通气是慢重症的重要特征,通过流程化序贯撤离呼吸机对于患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同时,在撤机前,需清理患者气道内分泌物以降低额外的负荷,延长SBT时间提高对呼吸耐力的评估和脱机成功率。

南部战区总医院董家辉教授表示当危重症患者进入慢性期时,相当一部分慢重症患者处于临终状态,不加选择继续维持生命的治疗,造成慢重症患者预后成本、死亡率、住院率和依赖率升高。董教授呼吁,应通过规范的专业预后评估,尽早将缓和治疗与治疗或延长生命的疗法相结合,最好是从入住ICU到整个慢性期,通过实施个性化康复、营养支持方案,促进慢重症患者康复。

郭振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慢重症是重症救治的难点与痛点,此类病人由于长时间未能脱离ICU监护及器官功能支持,导致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和预后不良。

对于慢重症患者的救治,南部战区总医院MICU通过建立“慢重症规范化管理中心”和广州慈惠医院重症救治康复中心示范基地,经过慢重症管理实践,已探索出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慢重症综合评估和系统化管理流程:采用多学科协作的“五位一体化”平台,对患者感染感控和有效治疗、营养不良评估与干预、意识障碍与促醒、呼吸机依赖与机撤离,进行专业化、特色化管理,最大程度提高慢重症患者治愈率和改善预后。

此外,本次学习班的出发点之一是希望能够引导慢重症诊治的规范化,与会专家均表示,在慢重症规范化管理领域需要更多的重症、呼吸、康复等医学多学科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员加强交流,开展基础及临床实验,进一步控制慢重症病情进展、减少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助推慢重症理念、诊疗技术和学科建设发展,为慢重症进一步规范化管理与康复做出贡献。


强化慢重症规范化管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