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浮躁

2023-06-12 22:20 作者:溜了溜了兄弟  | 我要投稿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患上了一种毛病,叫广谱性感官麻木。 感官麻木好理解,为什么加个“广谱性”?因为已经有很多人病到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何在的地步。因此对他们而言,海量信息里甚至不存在“重点标记”,因为他们看啥都一样,看啥都无聊。 这个时候,不少“导师”“前辈”就对这类人十分不满,常常用“眼高手低”这类词来批评这类人。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也不是什么“没吃过苦”“吃不了苦”,而是一种心理疾病。 为了图简省,主流声音给这个疾病冠名为“浮躁”。 而这些“患者”,在简单地从自身寻找原因未果之后,转向了“环境”这个方向。之所以我辈“浮躁且不可控”,是因为大环境至此,我等也只是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其实这个观点并非他们原创,而是由少数人先提出,然后得到他们的共鸣。 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人究竟要为所谓“大环境”负多大责任?这真在人类可控的范围中吗? 传统文化倾向于认为:事物由“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综合而来。“爱拼才会赢”这种就属于现代观点,因为它只强调了“人和”因素,对另外两者选择性无视。 如果按传统观点,大环境并不能单纯由人来负责,就好比三年疫情改变一切,但我们不能简单下结论“疫情完全由人类引起”,要知道,病毒这个东西比人类还古老,因此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能做的只是解码、重新编码它们。 而如果以现代“科学”观点,事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只是能量转移、转化的具体表现,那能量级最高的人类,无疑要为世界上的重大变化负主要责任。 问题只在于:人类或许确实是生物界最高能量级的存在,但无机环境所蕴含的能量及其收、发,是否能与人类做横向对比?有没有一种可能,人类自以为掌握了大自然,其实只是掌握了自己“脑中的那个大自然”?物理学一次又一次更新迭代,难道不是在暗示:人类压根就没摸到“本质”吗? 写这篇,灵感来源于一个“名罪犯”——“炸弹客”卡钦斯基——6月10日在美国北卡的某一联邦监狱医疗中心自杀身亡。 此人高中时智商测试结果为160—170之间,后来入狱又接受权威人士重新测试,结果为接近140。 性格孤僻,富于幻想,思考问题爱钻牛角尖,典型的“完美主义后遗症”。(如果不是这样,那将会很可怕。因为那就意味着他是目光长远的“先知”,是感官犀利的“洞察者”) 为什么此人如此具有代表性?因为在他身上,能看到当今时代很多年轻人的影子: 1、智商测试什么的,简直小菜一碟; 2、人际关系?太复杂了,还是做智商测试简单点; 3、沟通意愿?越大越不愿意沟通,有些人甚至不具备完整的沟通能力,总之就是不容乐观; 4、看待问题,虽然谈不上一味消极,但也鲜有积极,以“冰冷的理性”看待一切问题,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怎样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导致的“情感丧失”。 由于西方科学曾长期主导世界,占据话语权,因而人们普遍产生了“理性更有价值”这种观念,也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 但同样是西方人,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也很早就提出了“科技使人异化”的担忧,可惜这种担忧直到科技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后,才真正得到了一点点重视。根据“人类永远不会吸取教训”定律可知,灾难才刚刚开始,因为目前还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人不是机器,人是有感受能力的”。(由于科学界有一种说法:“男人偏理性,女人偏感性”,因此不得不让人联想,或许如今的性别对立如此严重,恰恰说明“科学摧残人性”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最聪明的人之一”,最终在服刑81年之后,在监狱自杀。这是否在暗示“现代文明”“科技之路”的终点?

希望我只是杞人忧天吧。但如果不是,希望大家能更早做好思想准备,无论是被时代洪流所吞没,还是顽强抗击这洪流。(当然,人是赢不了大自然的,更罔谈时代,所以避其锋芒是)

论浮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