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上周末,忙里偷闲去看了下《长安三万里》。观影感受而言,整体剧情连贯流程,近3小时下来,并未觉得冗长乏味,算得上是不失所望吧。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还是上上周同事说起准备带儿子去看,才勾起兴趣的。久不观影了,这次直接认准,根本没关注同档期有啥其他影片。对于本片,也只知道是动画片,有李白。
看电影前一天,网上搜了下,直接被一篇批评的文章吸引了。文章列了两大罪状,一是魔改历史,二是丑化人物。
魔改历史方面,虽然我学的历史,但才疏学浅,确实不熟悉。真实的历史是: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并非片中英勇就义;李白和高适是在杜甫的引荐下才相识,并非年轻时相识;李白先救了郭子仪,郭子仪后来又救了李白,完全没高适啥事。我想哪怕和我一样学历史的,除非对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有研究,或者研究生阶段专门研究唐史的,估计都指正不出来吧。但动画片确实进行了魔改,确有不当之处。
丑化人物方面,就我而言,本片人物塑造并不是眯眯眼或者所谓的高级脸,也不是教科书上的唐氏儿或者舞狮少年那种感官不适的长相,确实略有牵强。
接下来谈谈我看完全片,最大的几处感受吧。
首先,这是部典型的中式喜剧电影。哪怕开局便是边塞告急、时局动荡、将军迟暮,过程中也展现了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最终也必然是主人公战胜强敌,迎来圆满结局。
其次,本片展示了开元到天宝年间的沧桑巨变。唐玄宗开启了开元盛世,片中的长安、扬州、江夏等地,无不歌舞升平、流光溢彩。后期却荒于朝政,引发安史之乱,自食恶果。天下间满目疮痍,特别是剧中反复出现的黄鹤楼,楼毁人空。
最后一点,有感于当年的入仕无门。大诗人们入仕不易,王维是得了公主举荐、李白是闻名天下后得到皇帝赏识,高适是靠着祖上余荫不惑之年才得了官身。但他们要么是氏族出生,要么是巨贾之子,相较之下,平民百姓更是艰难。别说什么科举。首先不是每个平民百姓能读得起书的。其次剧中出现的第一次科举取了不足二十的进士,难于登天。剧中的李白、高适年轻时一直谋求的举荐途径,必然是被门阀世家所垄断,普通人根本没有指望。
闲话就不多说了,总体而言,长安三万里不失为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