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记03】9-2《坤舆万国全图》——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图片引用自《国家宝藏 》第一季第九期截图
《坤舆万国全图》守护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图学家高俊;张晨光。
1、简介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本世界地图,明万历三十六年由明代宫廷摹绘利玛窦的原作。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摹本。其全长约4米(380.2厘米),宽近2米(168.7厘米),原为6幅条屏,后装裱为一图。全图包括各大洲的主图、天文和地理附图以及说明文字,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坤舆万国全图》就像是一张藏宝图,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航海家们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更蕴含着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对于我们来说,它正是大明那个“四海归顺,万国来朝”的伟大时代的有力见证。
《坤舆万国全图》的名字中,“坤”就是地的意思;“舆”即“记里鼓车”;合起来就是指负载着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地图。这张承载万国的地图与我们现代的地图已经非常相近,可以说《坤舆万国全图》是第一次把全球的各个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对于当时的人们去认知世界有着巨大的帮助。利玛窦当时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时候,充分利用了中国当时存储的各种资料,《坤舆万国全图》融合了中西双方对世界认识的成果。这也正是《坤舆万国全图》文物价值的所在。
《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全也是最科学的世界地图,它绘制于四百多年前的万历年间,是中西方合作的见证,有了刻本之后,万历皇帝命人参照刻本摹画副本。之后利玛窦将原图寄回欧洲,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是“不可能的黑色郁金香”。在四百多年前,人们没有先进的测绘工具,也没有如今的卫星无人机,但集合中西智慧却能把地图描绘得跟现在的世界地图没什么两样,如此精确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坤舆万国全图》是一张世界地图,在当时可谓是举世无双。它首创性地将中国放在了世界地图的最中央。体现了明代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我们发现天地是圆的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地图都是以欧洲为中央的,这是一幅我们发现的最早的地球是圆的,且中国在地图中央的地图,而我们现在国内所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它的影响。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通过《坤舆万国全图》中李之藻的题跋,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许多国家尚未被标注——有的是因为古今的名称不一样;有的是因为方言的译名不一样;有的是因为一些地方当时还没有被发现(例如现在的澳大利亚)。据现在专家们的统计,《坤舆万国全图》中有一千一百一十四个地名的中文译名仍沿用至今,其中有近四百个地名不是出自利玛窦带来的欧洲地图,这四百多个地名不光是中国本地的还包括美洲的地名。总之,《坤舆万国全图》对世界地理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提起那个鼎盛王朝——明朝,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郑和下西洋。但明代的杰出科学家却远远不止航海家郑和,当时的明代科学家即使对比西方也毫不逊色。比如:医药学家李时珍;十二平均律的鼻祖朱载堉;地质学家徐霞客;《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还有李之藻等等等等。这些科学家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中国古代的科学家能被提及的不多,能达到家喻户晓如数家珍的更是寥寥,但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国家宝藏,他们需要也应该被更多人去知晓。
【记里鼓车】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因为加了行一里路打一下鼓的装置,故名“记里鼓车”。在历史上就是用此车来丈量土地,所以在中国古代经常将地图称为舆图。
【郁金香热】在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对种植郁金香非常狂热,其中的黑色郁金香最受追捧,但种植成功的案例却非常罕见,因此欧洲以黑色郁金香类比《坤舆万国全图》,可见其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两仪玄览图》】以《坤舆万国全图》为蓝本的地图,在图上其将山脉摹描绘制成绿色,这幅图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朱载堉】明代著名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以《乐律全书》最为著名,发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
【宋应星】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详见CV11511963)
【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翻译了《几何原本》,并著有《农政全书》。
2、前世传奇
主演——张晨光;助演——李依洋
《坤舆万国全图》的前世传奇发生在明朝的万历年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水路从南京出发沿大运河北上,终于得到了参见皇上的机会,但是万历皇帝对他进贡的地图很不满意,因为在这张地图中,大明竟然被绘制到了最右边。正当泰西儒士利玛窦愁眉不展之时,明朝科学家李之藻找到了利玛窦,帮助其解决这个问题。
李之藻拿出《大明一统志》《广舆图》等明代绘制的地图册,打算与利玛窦一起配合上西方的地图重新绘制一幅世界地图。利玛窦欣然同意,并在此地图中将大明放在“中央王国”的位置。其又结合大明的地图,增补地名注释:
——黑人国,此地俱近日,近太阳,皮肤黑色,不穿衣服,头发卷曲,不产铁,产金、银、象牙、犀牛角。(郑和曾在将近两百多年前率领大明船队出海,到达过那里,并把丝绸还有瓷器传到了此处,而他们则献上了麒麟。)
——亚墨利加的新大陆。(哥伦布和麦哲伦,虽然比郑和出海晚了一百多年,但是也到达了一些郑和没有去过的新大陆,而其中的麦哲伦则完成了全球旅行,证明了世界是圆的。)
——伯西儿,这个国家的人不盖房子,挖地住在洞里,吃人肉,但是吃男的不吃女的,用鸟的羽毛做衣服。
——极南之地,还没有人去过。 此南方地,人至者少,故未审其人物何如。
《坤舆万国全图》不出户庭,就可观万国之势。李、利二人共同描绘天下,将万里之地尽收眼底。大明不仅在中央,而且中西合璧,使地图更加完整。万历皇帝十分喜欢这幅举世无双的《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因此顺利留在了北京。至今《坤舆万国全图》的原刻本流散海外,而宫廷描摹版本现仅存一件,被珍藏在南京博物院。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内容源自“以当时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所属一百四十九府州为目”的《寰宇通志》。书中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广舆图》】明代出现的一部传统刻本地图集,有地图45幅、附图68幅,共计地图113幅。绘画工整、刻镌精细,并首次采用24种地图符号,提高了其科学性。
3、今生故事
(1)地图之威
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地图我们就能想到战火风云。国战之时,进贡地图往往是表达降服或者归顺之意,地图即是疆土,得到了地图就相当于得到了领地。有一个成语是“图穷匕见”,即当时的荆轲仅仅是献一张战略要地的地图,就能有机会去接近秦始皇,差点就改变了中国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专门研究地图,今年85岁,但在地图学领域,已经深耕了六十多年。一图一世界,在他的眼中《坤舆万国全图》不只是一张早已过时的世界地图,而是蕴含着无数财富的大宝库。1933年,在他出生的年代里,无数人用理想和血泪捍卫了中国的版图;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和一代地图学工作者重绘祖国山河,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让中国传统地图跻身国际前沿;年过半百,他再次赋予地图一双VR的眼睛,从此改变了军事指挥员的作战视野,地图也将继续守卫着中国大地的安宁。他这一生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地图,地图也因此不断向着历史和未来无限延展。
【图穷匕见】“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见。
(2)地图之别
计里画方——传统绘图方式计里画方是在地表面上画许多方格,例如每隔一里画一个格,计里画方是面对着范围不大的区域制作地图,例如省、县,大到全国地图的时候计里画方就显得吃力了。我们了解世界,除了看地图没有别的办法,即便是在太空看地球,也只看到半个,看不到背面,只有把它展成一幅全图才可以知道整个地球表面上陆地、国家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经纬地图——经纬度是把地球看成球体的情况下制作的地图。打个比方,一个橘子如果橘皮不打开是不能平放在桌子上的,于是沿着橘子的上下两端,相当于地球的南北极,把它切成一带一带的,从而把一个球面展成平面。计里画方和经纬度是中西方对天地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的时候,基本的区别和产物。
【《禹迹图》】现存的一副刻在石头上的宋代碑刻地图。现珍藏于西安碑林。其中的长江黄河基本符合现在的流向。地图采用的正是计里画方的绘制方式。
(3)地图未来
近年来,VR虚拟现实技术突飞猛进,于是中国地图学家就把VR技术和地图结合起来,把地图变成了可进入的地图,这个地图是动态的、多维的,人们戴上眼镜之后就可以走到地图的环境里。VR技术和地图相结合使地图获得了全新的表现形式,空前扩大了地图的研究领域。现在不只是VR,还有AR增强现实技术,以及MR合成现实技术,因此地图还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图是多维的环境表达工具,是真正历史的镜子。总体来看,我们地图的事业和地图的水平与质量均居于世界前列。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生成与一定范围只真实环境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将虚拟环境匹配叠加到真实世界的技术,促进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演进。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是一种使真实世界与虚拟物体在同一视觉空间中显示和交互的虚拟现实技术。
《坤舆万国全图》,听起来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朗朗乾坤、昭昭日月的感觉。我们今天来看《坤舆万国全图》,可以看到举世无双的郑和七下西洋;可以看到大明向世界舞台上的奋力一跃;可以看到近现代无数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后继与继往开来;更可以看到中国人探索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煌煌中华,与时偕行!
4、观后感
节目以《坤舆万国全图》引出了地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地图工作者通过绘制准确的地图,从而捍卫了中国的版图。不过节目由于时长和审核的原因,没有展开详述,所以有的宝友可能感觉地图工作者在屋子里画画图就能捍卫中国版图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小题大做了。其实这句话还真没有夸大,回到节目中的原话“1933年,无数人用理想和血泪捍卫了中国的版图”。节目虽然没有明说发生了什么事,但熟知近现代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在1933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看似普通,但最后却能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版图的大事件——《申报》六十周年中国新地图出版。
话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地图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财力和技术去准确绘制我们自己的地图。因此中国使用的地图很多都是来自于外国,包括中国地图很多也都是外国人绘制的,甚至曾经出现过指挥官作战时嫌弃下发的专业军事地图不准确,转而使用霓虹国绘制的中国旅游地图的情况。但外国人绘制中国地图,却大都包藏祸心,除了趁机摸清中国的地形矿藏资源等情况外,还会故意在地图上使坏。例如为了误导,或无意或故意的标错矿产等资源分布;再例如手动将中国边疆区域划归外国,不要小看地图上错画的那几厘米,放到现实中就是一大块儿中国领土。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民国的地质学、地图学的大师出现了,他就是丁文江教授。不要看此人似乎并不出名,但其确是实打实的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山人。而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为纪念《申报》创立60周年,先后在1933年8月和1934年4月,出版了《中国分省新图》和《中华民国新地图》。为了这两份地图,丁教授带领考察队耗时十多年走遍大江南北,不辞辛劳的去野外考察勘探、收集资料。之后又与同事耗时两年,夜以继日的编绘才最终得以完成。这也使得这两份地图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详细的中国地图,其所表明的矿产等资源分布,成为了我们建国后制定国策时的重要依据。而更重要的是,在五十年代,当笑里藏刀的身毒国,为消除我们的戒心,表面假装与我们友好(导致后来教员对于身毒国的变脸动机,想了十天十夜),暗地里却拿着篡改的地图,在厘定国境边界的谈判桌上试图瞒天过海糊弄我们。而我们也正是靠着那份凝结了无数中国地图人心血的“丁氏地图”,才及时洞察并揭穿了这场由国外阴谋家谋划了数十年的惊天大阴谋。最终成功挫败了身毒国的图谋,维护了我们国家的重大利益。
上述内容就是这期节目中提到的“1933年”,发生的那件足以改变未来中国版图的事件简述。由此可见小小的一张地图,却拥有着极大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改变局势,乃至改变历史的走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到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地图依然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老在说道“我们地图的事业和地图的水平与质量均居于世界前列”时,神色中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就是因为中国的地图事业发达了,那中国的民生、政治乃至军事国防等事业就都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