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审计学习总结(Chapter1-Chapter3)

2023-03-04 11:09 作者:浫哥儿  | 我要投稿

1、财务报表审计:为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

增强除管理层以外预期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

2、合理保证&有限保证&绝对保证    有限保证低水平保证   

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审计的固有限制(体现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

审计提供合理保证  审阅提供有限保证  其他鉴证业务(如,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提供合理或有限保证    相关服务(如,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不提供任何保证

3、审计的基础:独立性与专业性

审计的对象:历史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  审计对象的载体是财务报表

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管理层和治理层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报表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实现公允反映;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不受限制的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财务报表审计并不能减轻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审计的前提: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可接受的编制基础+管理层和治理层认可并理解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4、审计五要素:审计三方关系人、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审计证据与审计报告

管理层可以是预期使用者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信息缺乏(如管理层拒绝注册会计师要求的声明)本身也构成审计证据

5、审计的总体目标: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出具审计报告,并与治理层和管理层进行沟通】

6利润表:发生、完整性、准确性、列报、分类、截止

资产负债表: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准确性、计价与分摊、列报、分类

7、职业怀疑&职业判断

保持独立性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保持职业怀疑的能力

职业怀疑要求客观评价管理层和治理层

职业判断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精髓,是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核心

8、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不可改变】

检查风险: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事实程序后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9、审计的固有限制:财务报告的性质、审计程序的性质、在合理时间内以合理成本完成审计的需要

10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解决签约的问题

            目的                                                                              内容

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                                                                                        相的质量管理程序

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11、评价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是否可接受,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财务报表的目的、性质以及法律法规是否规定了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1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双方责任+标准(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特殊情况)

13、组成部分审计   决定是否向组成部分单独致送审计业务约定书【考虑因素:是否单独寄送审计报告、组成部分的独立性高还是低、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母公司的委托人是否相同

连续审计   可以决定不在每期都致送新的审计业务约定书

14、变更审计业务   考虑理由是否合理   

变更为执行商定程序业务可以提及已执行的程序【特例】

一般不应提供原审计业务及已执行程序

15、总体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

重要性水平在总体审计策略中确定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总体审计策略或具体审计计划作出重大修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作出的重大修改及其理由。

16、重要性 定性+定量  可容忍的错报程度  总体审计策略阶段确定

不考虑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数量呈反向关系

1)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应当;唯一)=基准×百分比

①基准需要考虑的因素:财务报表的要素;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被审计单位的生命周期、性质以及所处的行业和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一般);基准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前期、本期以及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数据

②百分比需要考虑的因素:被审计单位是否是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

不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2)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  一个或多个   适用才确定

考虑因素: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3)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应当   一个或多个

考虑因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性质和范围;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预期

【从严?从宽?】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

根据以前期间的审计经验和本期审计计划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如何确定一个或多个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

汇总/舞弊风险/低估风险【三个特例】

应用:①实质性分析程序(可接受差异额通常不超过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②审计抽样实施细节测试(可容忍错报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③区间估计评价管理层点估计的恰当性(区间估计的区间缩小至等于或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6、错报来源于舞弊或错误;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推断错报

明显微小错报  不需要累积  不等同于“不重大”  【本质:提高审计效率】

除非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单独为重分类错报确定一个更高的临界值

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所有累积错报;要求被审计单位更正所有超过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的错报

考虑因素:①以前年度审计中的识别出的错报的数量和金额;② 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③ 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④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的期望

17、审计证据:为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其他信息;缺一不可】

充分性(数量)+适当性(质量)    适当性包括相关性与可靠性

质量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少;但是数量并不能弥补质量缺陷

  • 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但是如果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情况使其认为文件记录可能是伪造的,或者文件记录中某些条款已发生变动,注册会计师应当作出进一步调查(直接向第三方询证,或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以评价记录的真伪)

易错点:使用被审计单位生成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审计测试的方向性与审计证据的相关性:

1)逆查:从明细账追查到原始凭证   发生认定   高估风险

2)顺查:从原始凭证追查到明细账   完整性认定   低估风险

不同来源的审计证据  相互印证?互相矛盾? 不一致→追加必要的审计程序

不应当以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

18函证

应当考虑的因素:①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② 函证程序针对的认定;③ 实施除函证以外的其他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

※※※如果被审计单位与应收账款存在认定有关的内部控制设计良好并有效运行,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函证的样本量。【银行存款 ×】

函证不能为“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提供证据

【应付账款   不为“完整性”认定提供证据】

1)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包含零余额账户和本期内注销的账户

对财务报表不重要并且重大错报风险很低    不实施函证

2)应收账款

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者函证很可能无效(≠不重要)    不实施函证 【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函证时间: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 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一般】

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可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实施函证【特殊情况】

剩余期间:实质性程序  将期中的审计证据合理的延伸至期末

管理层要求不实施函证程序    

应当考虑该项要求是否合理

合理  替代审计程序

不合理,并被其阻挠而无法实施函证  视为审计范围受限,考虑对审计报告可能产生的影响(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

分析原因(应当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   

应当考虑:

①管理层是否诚信;

②是否可能存在重大舞弊或错误;

③替代审计程序能够提供与这些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相关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消极式函证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涉及大量余额较小的账户;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没有理由相信被函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函证的全过程保持控制

充分核对相关信息    电子方式【发函前可以基于对特定询证方式所存在风险的评估,考虑相应的控制措施】

总结:

应收账款 高估风险→可考虑采取列出账户余额的函证方式

                 低估风险→     不列出账户余额的函证方式

应付账款 高估风险→     不列出账户余额的函证方式

                  低估风险→       列出账户余额的函证方式

  • 如果被询证者将回函寄至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将其转交给注册会计师,该回函不能视为可靠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要求被询证者直接书面回复】

  • 注册会计师应当调查不符事项,以确定是否表明存在错报【某些不符事项并不表明存在错报】

  • 对于银行存款的函证,需要银行确认的信息是否与银行对账单等保持一致

评价函证的可靠性,应当考虑:

1)对询证函的设计、发出以及收回的控制情况;

2)被询证者的胜任能力、独立性、授权回函情况、对函证项目的了解及其客观性

3)被审计单位施加的限制或回函中的限制

银行账户回函小额差异,可能是方向相反的大额差异正负相抵的结果

回函样本中存在错报,应当对每一项错报实施进一步调查,有可能需要扩大函证范围

19、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风险评估程序【应当】  实质性程序【适用】   总体复核【应当】

注册会计师并非单独通过分析程序实现其目的,而是结合其他审计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数据汇总性较强;需要确定预期值】

实质性分析程序:更适用于在一段时间内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

考虑因素:

1)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认定的性质/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针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    不同类型的分析程序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

2)数据的可靠性【可获得信息的来源;可获得信息的可比性;可获得信息的性质和相关性;与信息编制相关的控制;信息是否经过审计】

3)评价预期值的准确程度【对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预期结果作出预测的准确性、信息可分解程度(信息的详细程度)、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4)已记录金额与预期值之间可接受的差异额【重要性、计划的保证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总体复核程序:集中财务报表层次;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


审计学习总结(Chapter1-Chapter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