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的黎明
1.失败的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在美国克利夫兰做了一组著名的实验,这就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他们利用著名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试图测量以太的存在。

一道光束从光源射出,经过分光镜(半反半透)后变为两条,其中一条穿过分光镜,投射到反光镜2上再反射回来,被分光镜折射,竖直打到接收器上。
另一条光线经分光镜折射,投射到反光镜1上,反射后穿过分光镜,也打到接收器上。
按理来说,只要分光镜与水平面保持45°角,反光镜1到分光镜的距离与反光镜2到分光镜的距离相同,两束光就应该同时打到接收器上。但是人们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当地球相对以太运动时,地球上的光速就会受到以太风(以太和地球相对速度)的影响,当时已知的最快速度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大约是30km每秒(大概是光速的万分之一),那么迈克尔逊和莫雷就假设地球相对以太的速度为30km/s,那么光速就不再是c,而是别的什么值。

好,记以太风的速度为,真空中光速是
(忽略空气产生的微量影响)那么光束直接穿过分光镜后速度为
(逆着以太风的方向),经反光镜2反射后,速度为
(被风推着),记一来一回走过的路程是
,那么一来一去的时间就是
光束如果被分光镜反射,将垂直打到反光镜上,为了保持垂直,光速就必须分出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分量来与以太的速度抵消,那么竖直方向上的分量就只剩下。同理回来时速度大小仍是这么多,所以一来一去的时间就是
。可以看出,平行光一来一回所花时间是大于垂直光一来一回所花时间的,那么打到接收器上的时间自然也略有差异(其他部分中两束光是重合的,不会产生时间差)。这两束光进入接收器后,会形成干涉条纹。
将仪器平稳的旋转90°,那么此时平行光和竖直光互换了,仍会产生时间差(而且可以理解为旋转前的时间差是正值,这个是负值,两者相减反而越来越大),光束到达时间的变化就会引起干涉条纹的移动,最后计算出来,条纹的移动数大约为。
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迈克尔逊和莫雷的预料——干涉条纹并没有移动。也就是说,所谓的以太风不会对光速造成任何影响。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物理学中最著名的“失败的实验”,它证伪了以太的存在,并挖掘出了一个深刻的公理——光速不变原理,这个原理后来成为了相对论的基石之一。
2.钟慢效应和尺缩效应
这两个效应是光速不变原理的直接结果,现在尝试着去推导它们。
1.
假设有一辆火车相对地面高速行驶,车厢地板上有一个光源,正上方(车厢顶部)有一个反光镜,现在有人跟随火车一起运动,在他看来,火车是静止的,光束会竖直打到反光镜上再被反射回来。设车厢高为。那么经过的时间
。
地面上的人也观测到了这个事件(光发射又被反射最后被接收),但在他看来,光线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走的一条折线。

假设在地面系看来,光的传播时间是,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车向前行驶的距离就是
,光的总路程是
(光速不变),那么根据勾股定理,就有
,又因为
,所以
,那么
,约掉c,就是
。
这就是钟慢效应。
2.
还是假设一辆火车相对地面高速行驶,火车的侧壁上有一个光源,另外一边有一反光镜,某时刻光源射出一道光垂直打到反光镜上,反射后回到光源处被接收器接收。
车里的人认为光一来一回的时间是相同的,设车厢静止时长度为,那么他观测到的时间就是
。
但地面上的人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开始时光是在追车厢,反射之后变成了一个相遇问题,前者的相对速度是,后者是
(相对速度大小超过光速并不违反光速不变原理),那么设他观测到的车厢长度为
,那么时间就是
,那么根据刚才的钟慢效应,
,所以
,所以
,即
。
这就是尺缩效应。
3.对尺缩钟慢的一些解释
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是光速不变原理的直接结果,但这些结论的成立有一定条件:
两事件(发射和接受光)在车系中必须发生在同一地点。
4.后续
1889年,菲茨杰拉德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为基础,创造出了菲茨杰拉德收缩理论。
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后来成为相对论中重要的公式。
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给出了完整的解释。
几星期后,庞加莱给出了数学意义上的解释。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有个小伙菲斯克,
出手一剑快如电,
菲茨杰拉德收缩,
长剑变成短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