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格

巍巍中华,山川锦绣。
这范县偏居中原一隅,地处群峦之间,山高峰峻,林深路险,本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所在。
但就是这个小小县镇,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忽然变得热闹起来。究其根源,这一切都还需从县内的一座曲安寺说起。
关于寺庙的来历,其实已不可考。大概是早先的僧侣偶然来到此地,因见霞起云蔚,便就地搭了间寺院静修起来。而这座无名野庙,又不知后来被哪拨有钱的比丘看上了。一番修葺扩建,盖起殿宇经幢,更在殿内筑起罗汉佛陀,供人瞻仰祷告。
自此,这座寺庙便有了个名字,寺名“曲安”,则大抵是取“曲径通幽,清净平安”之意。
周遭的百姓见金殿恢宏,大多好奇一观。只见寺内金碧辉煌,鎏了金的造像光华灿灿,而其中又以一尊笑面菩萨最是精妙绝伦。其侧镌刻有两句偈语,语曰:“施恩行善,泯仇消战。”
其实这尊菩萨未入经典,原是寺内僧众胡乱请人塑造的,依照佛法中无色无相而言,既露了色相,多少与佛旨不合,算是落了下乘。
但百姓们偏偏喜这菩萨的色相,不时前来观赏。僧侣们借机弘扬佛法,倒也乐见其成。
于是这丛林寺院,泥塑金身,便在百姓口中流传了开来。范县也同香火鼎盛的曲安寺一道名传海内,风光一时无两。
至于寺中那尊独有的“施恩消战”菩萨,则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什么卜吉凶,结姻缘,皇榜高中,财运亨通,加官晋爵,送子呈祥,无不应验云云。香客们崇其为尊,信教的也有多数转奉神祇,几乎自成一宗。
于是这尊原本被偏放一角的菩萨被挪进宝殿,端坐在龛格正中。每日面含微笑,一言不发,倒也相安无事。香客们倘若祷告灵验的,必然感激其布下的恩泽,而即使不灵,大多也不敢说。所谓“心诚则灵”,若心中不诚,大概是要遭旁人白眼冷遇的。一番相比攀比暗示之后,众人为表现自己的诚意,敬香上供都极为慷慨。以至于到了后来,来人必须一次烧上百支以上的芸香,才得心安。
新年伊始,正是善男信女们进香礼佛的时候。迎春的爆竹硝烟未散,请愿还愿的人流却已是摩肩接踵。
在热闹之中,忽然听得一阵高声叫骂,原来是殿内有人祷祝时说了句“请女菩萨保佑”,引得数人吵了起来。
但见一个汉子大怒道:“你胡说,我们菩萨胸襟博大,怎么会是个小女子?”
许愿人道:“菩萨慈悲心肠,为什么不能是女子?
这么一句争辩,顿时引得更多旁人来淌浑水。
“女的不能坐正殿!”
“不错,女的不能坐殿!”
许愿人又道:“都是菩萨,观音大士不也是女的【注释见文末】吗?”
这句话引得众人一时语塞。但尽管不好作答,还是有人心思极快,另出机杼:“放屁,观音岂能和‘消战’菩萨相比?”
此话出口,顿时一片叫好之声。众人群情激愤,纷纷要打那不知好歹的许愿人,就连本应上前劝解的知客僧,居然也在一旁起哄看热闹。逼得许愿人不得不夺门而出,落荒而逃。
按说闹剧既过,出了山门,恩仇也就消弭了。可偏生当初的汉子记恨那许愿人,查得他出身袄地,便拉起一干教众,数千人打起“施恩消战”的旗号,乌泱乌泱地前往府衙讨要说法。至于状纸上则将所有袄地百姓一块儿告了。
受此声势胁迫,官府也只好妥协。袄地百姓遭逢大难,叫苦不迭。人们初时有些看不过眼,只想说两句公道话。岂料却又被教众们视作仇敌,受了池鱼之殃,各地郡县州府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常言道:“物极必反。”
到了此刻,人们重究根源,多少回过些味来。一桩佛家门内的事情,被自家人搅和开来后,又仗着人多排除异己,借势欺压,除了其人更多,其势更大,与鱼肉乡里的地痞恶霸再无半点区别。那口中高喊的“施恩消战”早不是文字原本的意思了。
霎时间,百姓们幡然醒悟,各地人士纷纷开始联合抗争。先前如日中天的教众倒变成过街老鼠。

农历二月初五,双方矛盾愈发激化,就此引出一场械斗。尽管那些笃信教旨的教众口诵宝训,打红了眼,到底还是寡不敌众,渐渐落了下风。沸腾的民怨传入庙堂,朝廷也觑得端倪,连忙张贴皇榜以靖暴乱。
谁知榜文发出,却又让吃了亏的教众们想出许多新鲜说法。
有人说,菩萨罢兵消战,暴徒中必有恶人冒充嫁祸;
有人说,自家受害颇深,朝廷若不追究,无异于灭教去佛。
而余下那些则一味放声疾哭道:“有错也是那些信徒,与菩萨无关。”,说罢又传颂起“消战”菩萨的无量功德。什么升日月星辰,握时刻分秒,察天地疾苦,予百姓温饱,修万里长城,开运河直道,兴文化传承,研杂交水稻……几乎要编出个绕口令来。在这些丰功伟绩面前,其余的千般不是大可一并抹除了。
以上的这些说辞其实难以服众,反而是其夸大其词,佯装可怜的嘴脸令人生恶。
但教众们似乎并不知道,人们所愤懑的根源,是他们的吹垢索瘢,荒诞行事;更是他们的是非不分,仗势欺人,只是一腔愤懑无处宣泄,才让那尊菩萨首当其冲。
菩萨并未说话,但在这些蒙昧之人身后,还有那些六根不净的僧侣,含糊不清的教义,包庇纵容的宗门,以及造就了这一切荒唐的范县曲安寺。却远不是一尊默不作声的偶像就能替代的。
毫无疑问,那座失去光华的泥塑偶像必将被移出正殿,永远失却自己的龛格。
至于范县曲安寺的未来,那又是后话了。
注释:依照佛典,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是大丈夫相。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 唐代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汉地的观音越来越趋向女性化,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文中的许愿人及其他教众对于佛法的了解均有不足,遂有此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