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三)

四、书的局限性。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书的作用,书也不是万能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千古不倒,他们才读过几本书?读了一辈子书的曾国藩老了说‘不信书,信命’。”为什么书不是万能的呢?
1、虽然书上积累了诸多人类的经验,已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得淋漓尽致,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该跌的跟头一个都不会少。所以,人类永远都是年轻的,很多智慧必须经历过了或年纪大了才能体会到,这是没办法是事情。
2,成为一个科学家、历史学家、专家等等可能与书有关系。但没有一个大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或企业家是书本教出来的。虽然有学问的人可能更能成就事业。但老粗也能出人物。毛泽东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历史上当皇帝的,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善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刘邦,也不认识几个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识字,是个放牛的。”
3、看书终究是脑识,要拥有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唤起自己的心识,只有心识才能发现真相。
4、有一个现象很有趣,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温和、有礼貌、有教养,同时也越胆小、怕死、甚至虚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谦谦君子。但人们心底里真正欣赏的,甚至爱的却是那些勇敢的人,即使有些粗鲁,如施瓦辛格扮演的角色、中国武侠等。这是一个与人性欲望有关的悖论。人们接受的教育越多,勇气就越小,莫名其妙的理智会变成行动的障碍,人生真挚和美好的东西会越来越萎缩。
5、看书往往只是一种启发,只有自己思考得来的结论才具有价值,也才真正具有创造性。对事物的判断依据主要来源于你的生活经历和悟性,而经历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我们经常看见青年才子却很少看见青年思想家的原因。另外,一个人悟性的高低往往是先天的,后天的勤奋只能增加知识。悟性高的人容易明白事理,入世能够建立事功,出世能够独善其身。如陶渊明、范蠡、李叔同等,入世才智过人,出世超脱淡雅。就是做和尚也必成一代高僧。
前面我谈了读书的理由和读书的注意事项,这里谈了书的局限性,所以,我想有必要提醒一下朋友,读书是必要的,因为读书是获取智慧的手段。但对于释迦摩尼、老庄、孔孟这些生而知之的人来说,读书的价值是可怜的(关于生而知之的含义,我在《认识命运》一文中谈过,大家可以看一下)。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最高境界的“天书”,人类几千年才出了这么几个圣人智者,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达到心识的,大家千万不要自比圣人,更不要据此认为自己不读书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是大俗人,在智慧上与圣人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可以把读书看成一个追求智慧的途径,但绝不是目的。这类似于佛经虽然不是真相,但佛经是个指路牌,按照它的指引和启发,再通过我们的冥想和静思就可以到达彼岸。

五、远离肤浅无聊的鸡汤文章
目前,书店里,特别是微信里经常有一些优美动人的“心灵鸡汤”文章,让人们笑看人生、从容、放下、淡定、淡泊、大智若愚、我问佛等等。那一份洒脱、那一份优雅、那一份浪漫、那一份超凡脱俗的确令人神往,马上转发。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其实是一种忽悠。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家看了那么多的“心灵鸡汤”的文章,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放下吗?如何做到大智若愚吗?肯定不知道。看了那么多的问佛,你知道多少佛学知识?你知道佛回答的对错吗?我想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这样一来,这些文章的价值在哪里?其实,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世上能够放下、淡定从容、大智若愚的人有几个?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的诗词何等潇洒浪漫,而实际上他们自己不也是愁似一江春水,绵绵不断地向东流吗?这些高深的东西岂是几句话漂亮的话能够说清楚的?那些笔底生花的“心灵鸡汤”的作者,自己还在名利和烦恼里打滚,如何能知道智慧为何物?又如何能够告诉别人如何获得智慧?
读到这些“心灵鸡汤”的人们,由于向往那样美妙的境界,于是立即转发给别人,然后自己转身就忘,该烦恼还烦恼,该贪嗔痴还贪嗔痴。明天看到类似的几句话又感觉很好,再转发,结果就是大家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我们看看周围的人,谁因为看了这些美好的词汇而改变了?
鸡汤文的作者是无聊的,一个写作者,如果希望大家能够获得更高的智慧,那么你首先自己要有体会,然后要谈谈具体的方法,如果你自己没有坐过禅,却让别人坐禅,然后大谈禅境的美妙,岂不可笑?这不是忽悠又是什么?
大家可能还没有注意到,于丹应该是目前国内“心灵鸡汤”文章的第一高手,人们给她取名“鸡汤婆婆”。于丹曾在微博上发布一条冠以张大千名头的“心灵鸡汤”微博,人们读后发现所谓张大千的话竟然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说的《九阳真经》的内容。不知金庸情何以堪?真是“张大千,字无忌”。
在一段视频中于丹得意地提到,有一个大学毕业生问她,自己在北京一无所有,好多朋友请他和女朋友吃饭,让他们感觉负担重,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请客该怎么办?于丹回答道:“你能留在北京并有工作好啊,有许多人请你吃饭是人缘好啊,这证明你并非一无所有啊。”这段话听起来合理,没毛病。因此于丹自己也很满意,其实这却是顾左右而言他式的回答,也可以说是诡辩。她并没有回答这个大学生的问题。她的回答对这个大学生而言,除了盲目乐观一会儿,马上还是会陷入苦恼的,因为明天生活还要继续,又有人请客怎么办?入不敷出怎么办?
于丹的回答无异于说,你们只要多想想你有朋友请你吃饭就应该开心了,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很富有,至于吃饭问题就不要放在心上。问题是,他们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怎么能不放在心上?这就是典型的“心灵鸡汤”式的回答:用几句虚无缥缈的话温暖人心,从而达到回避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面对这种很实际的问题,于丹应该告诉这个大学生,1、北京房租贵,交通费很花钱,而且人才聚集,竞争激烈。你应该和女朋友坐下来分析一下,如果北京不适合你们,就不一定非要在北京发展不可。2、在谋生阶段应该全力以赴解决生存的问题,两个人要相互鼓励,不要害怕挫折,要继续学习,发挥特长,努力工作。3、不管是一无所有还是一切都有,无聊的饭局都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本质是精神空虚的表现。4、先解决吃穿住行问题,如果有精力,再慢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身体和心灵都健康了,快乐自然就来了。
从这里,我们发现,于丹的回答的确很好地诠释了“心灵鸡汤”的本质——没用而正确的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