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观后感(不少于1000字)

过年回家期间因为感觉家里老人可能不爱看科幻电影,于是选择了以为是全年龄贺岁片的《满江红》。等到节后返回工作地准备去看时,我早已在各种平台各种口径中听闻了关于小破球2的好评。终于在上周末去电影院看到了正片。
不得不说我是个喜欢唱反调的人,但是我还是想以尽量公正的态度记录我真实的观影体验。为了避免欲抑先扬的挑衅意味,本文会将正面的评价放到最后。
令人分心的要素过多
第一个让我想吐槽的就是电影对于“小玩意儿”的过多笔墨,例如华仔的军犬、多功能的自走门禁和中间动不动穿插的工科名词。有个场景我不记得原台词了,但大意就如“正在进行解码、编译、重写运行”,这串莫名其妙的词语堆砌换成“正在重新获取系统控制”这样含有明确意义的人话我相信对于观众来说,收到的信息不会有残缺,但是对电影所呈现的世界注意力会更集中。
B站上那些教程视频经常能看到弹幕一开始能跟上,接着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之后就开始打问号。那些对电影中故事背景不甚了解的观众,在台词变得不明觉厉后,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回想起当年在课堂上,困意开始席卷的瞬间。

我学生时代的硬科幻:《EVA》中的“第三层屏障被突破”、“AT立场失效”和《高达00》中“GN粒子最大散布”、“Twin-drive同步率87%”,这些都不是生涩的句子,结合当时的画面更有直观的理解。那些貌似很厉害的词无意义地堆砌在一起对我的观感来说与听一个充满了“互联网词汇”的报告没什么区别,只会让我失去注意力。
台词是这样,那些对剧情无关痛痒的小玩意过多的笔墨在我看来是同样的效果,最终只是能印证华仔在采访中说的“这些年轻导演的想象力好像没边”。想象力没边不是坏事,但是电影只有那么长时间,如何选择展现的内容才体现出创作者讲故事的功底。
也许有人觉得这种台词小处的瑕疵不构成大问题。那不妨看看前阵子口碑滑坡的《阿凡达2》,在我来看也是同样的毛病,展现了一堆与剧情和人物无关的海边民族的生活风貌,我一度感觉仿佛在看《动物世界》,最终导致3小时电影呈现了很多内容,但剧情被国内观众狂喷。好莱坞顶级工艺+天王级导演都顶不住这种“瑕疵”带来的伤害,我想《流浪地球》没理由能顶得住。
核心创意着墨不足
电影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当这些细枝末节被过度描述后,带来的问题就是对《流浪地球》核心创意展现的缺失。即使默认观众看过或起码了解第一部,moss的前身550系列、被无数人称为震撼的太空电梯、抗议民众的来源、中方大佬说计划比公平更重要的思想来源,还有马老师那句堪称经典的台词——“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这几点都是本部中值得深入描写的重点。
可惜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好比流水账,看完电影我问我相好,你看懂了为啥要修太空电梯吗,她说不是为了方便运核武器把月球炸飞吗。我也没好哪去,起码目前我是没看懂花这么大成本修个太空电梯,被炸了之后好像也没影响发射月球,那修这玩意意义在哪。因为缺少交代,在太空电梯在我的理解中,于流浪地球这个世界而言,只是一个花哨的设备。看到它毁灭我基本是无感的,就好像绿巨人一拳打飞多大的外星人飞船,宇智波斑一个忍术能摧毁多大个地球,我都不再会产生震撼,因为他们的设定浮在空中,毫无根据。他们凭空出现,那凭空消失又有什么稀奇。
如果看到这里还觉得太空电梯能拍出来就可以吹爆,建议去看看动漫《高达00》中“太空电梯”垮塌的那几集,剧中全球仅有三座的轨道升降梯贯穿了全剧设定,贫富差距、压榨和掠夺乃至高达组织的产生都与这三座塔息息相关。而在这座象征人类互相踩踏的丰碑垮塌的现场,前一秒还在互相厮杀的所有阵营将炮口对准了洒落的碎片,为了拯救太空碎片阴影区下无辜平民。将人类斗争和团结的矛盾性做了很好的展现。带来这种观影体验的不光是视效,更有对设定脚踏实地的铺垫。

文化阐释不足
看电影之前,我在B站刷到一个视频中,一个外国导演评价球2是世界水准的科幻电影,他着重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科幻特效制作精良,二是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集体利益的优先考量。科幻电影有科幻,可是仍然需要落脚到电影,科幻电影不是科幻本身,它仍然是一个文化产品。正如马老师说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一样,文明、文化依托于人,为什么我们重视亲情、家庭,相比世界流行的欧美文化,为什么我们更甘愿为了集体利益而让渡自己。可能不是因为这种价值观天然具有优越性或者层次更高,也不完全是我们好欺负,每个人在选择让渡和妥协的时候都能讲出自己的原因,虽然可能各不相同,但一定是基于我们这个文明的底色才能看到的思维路径。但是电影没有将这种思想的来源说清楚。我作为一个母语中文的人都能感到演员在说出那些台词时的突兀,我想国际观众更无法理解这种表达,甚至可能认为这就是中国色彩的宣教,并在心中想“中国人果然就是天生中了集体主义的毒”。我为不能在文艺作品中深层次地表达出我们对于世界和价值的认识而感到惋惜。
可能有人觉得国际友人不在我们的文化圈,看起来不理解很正常,我们看他们电影也常常不理解他们的脑回路。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看《入殓师》了解到日本居然有这样的职业,他们的文化中可以这样理解生命的终点;看法国版《不可触碰》和我带着偏见看的《绿皮书》都展现了两个典型欧美文化风格的人最后成为好友,才知道欧美人那种张扬的个性虽然在我们看来过于轻浮、可能让人不舒服,但通过电影我们能看到这种张扬的、缺乏对周遭体察的个性并不会成为构建人与人友谊的障碍。所以我们的文化作品,如果处理得当,当然也可以传达给外国人,我们很多在他们看来难以理解的决定和态度同样有我们的道理,我们也是可爱的人,不要把我们看作被洗脑的民族。
没有阐释这些想法来源,就直接抛出台词,那换成朝鲜演员或者俄国演员念出来可能也没什么违和感,那我们的本色在哪里。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没有中国人的国产文化作品也有点单薄了。
讲好一个故事
说到影片表达,尽管有点人身攻击,但我确实觉得让一个拍《同桌的你》的导演拍出一个好故事确实是有点苛刻了,不说好故事了,把一件事拍得明白可能都够呛。国产影视在生硬的转折和人物情绪中真的遨游太久了。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我这个高中语文90分徘徊的人没有资格回答,但是我想说说我的体会。大学时候学法语一直觉得很不适应,毕竟我英语也就那样,学了两年多还是只会一些基本的句子和一些零散的单词。后来法国学校的老师过来招人,感觉要完蛋了,因为我发现我的法语知识不足以支撑我想表达的内容,不是不知道对应单词就是不知道合适的语法。结果法国老师先是做了一个法国和法国学校的宣讲,突然发现虽然单词我不是全能听出来,但并没有妨碍我去理解他们的句子,而同样的内容给我表达即使让我随便查单词也会非常蹩脚。因此这不完全是单词量的问题,其中有思维方式的问题。甚至同为法国人,也能明显感觉到专业课老师的法语比语言老师说的更难懂。在我看来,那位法语老师就是在场最好的法语讲故事者。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拍流浪地球之前,导演请教刘慈欣如何拍科幻电影,大刘说他理解科幻电影可能应该像是未来世界的记录片。导演顿觉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感觉导演可以再睡一下整理下思路。大刘说的当然是独特的见解,但可能不完全符合电影的创作规则。电影预设观众会在连续的时间内全部体验完,而纪录片可能是分主题和章节也不要求一次全部看完。比如将根本没有贯穿全篇主要矛盾的数字生命计划的介绍放在开头,感觉就像是一本书把附录写在前言里了,感觉观众得知道,但不知道怎么在正文里体现。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中这句话的毒太深,确实我在电影院看到的《流浪地球》就是多个没讲明白的短篇和节点拼接而成,感觉就好像报了新东方的课,结果课上老师让看红宝书。
之前在看做影视特效的教程时有时会听到某某光影“really helps you tell the story”,这里原意应该是这个特效细节能让你的场景看起来更逼真。对于创作来说,讲好一个故事和呈现质量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同义的。没有打磨好的故事就好比用手把自己拽起来,无论多么花哨的动作、使了多大力气,最终看起来都是平面化的表演,没有根基。
本来想继续反驳一下“故事背景缺少交代是留白,多了解下背景就能看懂”这种说法,但是想了下感觉已经写了很长了,我相信“懂的人自然是懂”我要说什么——
锁区桥段
吐槽了很多,不过还剩最后一点不吐不快,就是电影中过于浓重的国区专属尴尬:发言人说美国绝大多数不相信太阳会爆炸时、月球碎片摧毁自由女神像,悉尼剧院然后有觉悟地避开大裤衩,克里姆林宫好像没出镜时、大佬最后毫无根据地笃定能成功时,我都感觉像是看春晚被喂了一盘饺子,不奇怪但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这种风格的桥段最开始可能不是从《战狼》开始的,但是风格化最鲜明的当属它莫属。关于这些桥段的布置,吴京网上有一段著名的态度阐释。这些桥段当然可以有,但是一方面是程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创作者意图问题。吴京说美国史泰龙可以单挑一个团,我们也应该可以这样拍,我觉得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因为这说明他的出发点就是要拍一个国人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动作大片,求仁得仁。但是《流浪地球》呢,它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它的出发点是要拍一部中国拯救世界的科幻大片,虽然这样有点侮辱流浪地球原著的立意,但那我也能觉得没有问题。但是纵观1、2部,我想导演并不是想完全以中国为救世主身份,世界人民作为同一个物种通力合作似乎也是他想传达的期盼。若是如此又在里面有一会没一会夹带私货,我们看《使命召唤》剧情有多反感,西方人看这种桥段可能就有多反感。
说西方人能做我们也做不寒碜多少有点比烂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我们面对危机展现出的执拗和笃定是因为我们就是这么牛逼吗?我们败仗的时候很多,王朝覆灭更不鲜见;是因为我们相信同胞的力量吗?面对外患时哪次没有内奸,甚至有时候就是自己人做的引路者。可能这其中更多的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妥协、是因为相信家人和民族命运多少是重叠的,因此更愿意接受集体的感召,然后才是那些高大上的民族情绪吧。这种思维在当今这个打拳横行的时代难道不是一股值得宣传的清流吗?将这些动因中下里巴的部分摘除后,难道阳春白雪就能天然地凌驾于别人的价值观之上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种缺乏底气的嘲讽,给我的感觉就好比小学时候同桌之间画三八线,没有办法让对方接受自己划走大部分,所以只能趁对方不注意把线画斜一点,能多占点是一点,并期待对方不会追究。这种姿态何其低下。
好,收。
技术与产品
每次看完电影,我们都会互相问一下心里能打多少分。对于这部电影,尽管自打走出电影院我们就一路交换吐槽意见,但是仍然不忍心打出低分,因为这样的特效制作在国产电影中是罕见的,在好莱坞和暴雪影业以外是罕见的。它也许不是完美的成果,但是对于国外开源国内立刻独立自主的大风气中,它所趟出的路绝不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这些特效人才和积累能固化为我们的皮克斯工作室,而不是离了郭导,我们又要回到上海大炮和超净间仙侠的围追堵截中,那将是莫大的幸事。
咳咳,最后我来总结几句:原创不易,但这不应是我们将标准从国际服切回国服的理由。只要地球村上还有别人,并且我们将他们也视作我们的命运共同体,文化产品就不应削去棱角来评价,那些棱角是其他文化中的白细胞将我们视作异物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的产品能在其他文化圈扎根的必要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