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方法论的记录总结

2023-08-26 23:58 作者:sakeshigure  | 我要投稿

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以及世界本质

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笔者截至目前(2023/8/26)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主要为康德与叔本华的思想。意义是作为一个记录,防止丢失,以供今后的自己参考对照和复习。此外,本文不为任何他人服务,如果你以某种形式看到了这篇文章,只推荐退出或者作为乐子随便看看,以下只是深陷虚无主义中的笔者如同小丑般的一些无谓挣扎,真想学习哲学最好去阅读原著。虽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一、 认识论——作为基础的人类认识方法

名词解释:”先验”:先天的存在于大脑中的东西。

”经验”:后天形成的。

物自体/自在之物:康德哲学中世界的本质。

”感性”:通过内外感官感知世界的能力,物自体刺激感性,形成感性直观,即表象,是最初级的感觉材料。感性分为外感和内感,外感分为感官感觉——五感,和直观感觉——空间,内感为直观感觉——时间。

 

 

    世界是不可知的。文字的基础是语言,语言的基础是思想,思想的基础是认知,而认知的基础是时空,脱离了时空,当前的一切认知就已经毫无意义了,所以再往下一层追求本质,是人类所做不到的。因此,客观世界是不可知的。但世界又是可知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先天就存在时间、空间、因果律三个先验知识。这三者把混沌的本质世界——即物自体,处理成我们能够理解的样子,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表象世界。相反的,排除掉这些东西之后,任何知识都无法被我们理解。事实上,我们只能生活在表象世界中,所以表象世界是可知的就已经足够了。因此,世界是可知的。人的认识将本质世界截断,形成了人所处的表象世界,也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知道了世界是可知的之后,接下来考察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先天形式和后天形式共同构成知识,而由于存在先验的时间空间因果律才存在可知,所以先验知识是经验知识的基础。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经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头脑里的先验形式加工整理。关于感性的部分见名词解释,注意不要胡乱用感性一词解释自身理性的缺乏,那只是单纯的蠢。

    举个例子,经验知识就是”吹来一阵风,树叶动了”;根据我们中先验的时空逻辑,才能意识到这风吹和树叶动,根据因果律,我们才能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当然,仅仅有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是不行的,因为猫猫狗狗也有这些。将人与动物去别的是理性,理性让我们将经验知识总结为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以下链条:感性-先验知性(悟性)-经验知识-理性-知识体系。

       接下来阐述充足根据律。充足根据律是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是表象世界可知论下必然诞生、必然被需要的概念。简而言之,表象世界的一切都可以被归类为一个简单的一元四次方程:ax4+bx3+cx2+dx=e;e就是表象,而解这个方程所得到的四个根x1、x2、x3、x4即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

    清晰是哲学的有效保证,为了得到高度的清晰,必须要有充足根据律。充足根据律也是全部科学的基础。

       第一重根:生成的充足根据律(变化根据律),对应的第一类表象是一切直观的、物质的表象,即自然界,比如飞机和耐摔王。变化根据律就是因果律作用在这类表象上的结果,它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在时间里原因总在结果之前,在因、果这两种状态组成的密切相联的因果锁链中,只有据此我们才能获得唯一的最初标准来区别哪一个是原因,哪一个是结果。比如我们可以推论飞机爆炸是在耐摔王诞生之前。因果锁链没有开始和尽头,一切果是在因之上不断生成的,因此叫生成的充足根据律。

        物质不可能凭空产生和消灭,因为,我们的悟性绝对不拥有任何可以知道物质起始的形式。

         第二重根:认识的充足根据律(概念根据律),对应的第二类表象是人类通过先验悟性抽象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概念。

         人类利用理性进行思考,实际上是一种舍弃的过程。理性的抽象是一种通过直观的材料进行构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舍弃材料不同的部分,保留相同的部分,因此才抽象出上位概念。思维的抽象程度越高,舍弃的东西也就越多,留给思维的材料也就越少。最上层的抽象诸如存在、变化、本质和事物,也是最为贫乏的。

         概念允许人类舍弃每一种区别,甚至是时空的区别,这样人类就获得了在思维中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能力,而动物不具备概念,因此永远被束缚在此刻。

         认识的充足根据律要表达的即是:如果一个判断要表达某一类认识,那么它就必须要有充足的根据,即因果律作用在概念上的结果。最基础的根据是逻辑学上的同一律(a=a),矛盾律(a≠非a),排中律(a或非a必为真),以及充足根据律(有果必有其因)。同样的,这四条基本规律所推知的规律,也可以作为认识的充足根据律。

         第三重根:存在的充足根据律(时空根据律),对应的第三类表象是时空。这类根据律在算数、几何上应用比较多。其表现为:空间上,每一部分都以其它部分为条件;时间上,每一时刻都以前一时刻为条件。比如对于算数,1、2、3后面是4,因为时间就是这样流动的;八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大正方体,这也没有什么因果上的缘由,因为空间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时空的充足根据律,即所谓”存在”。

         第四重根:动机的充足根据律。(目的根据律),对应的第四类表象是人类行为。这类根据律是因果律在人类行为上作用的结果。我们自己在做决定、或者在看到别人做决定的时候,下意识就会觉得应该问一下”为什么”,人的决定必须有一个根据和动机,就像无生命物只有被推拉之后才能移动一样,这就是动机的充足根据律。

         以上就是所有的充足根据律,对于其更加详细的意义,在本体论中作说明。

※这四类充足根据律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存在根据律(时间和空间基础)——生成根据律(空间中存在的根据)——动机根据律(人的行为)——认识根据律(抽象概念)。



 二、本体论——世界作为表象的侧面

1、关于表象初论

       接下来所要论述的一切其实都围绕着在认识论中已经提到的一句话进行:“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一个混沌的物自体,你以你大脑中先验的知识处理了它,你的表象世界才得以诞生。这就好比有一群人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起就被铁链锁在洞底,只能直视洞壁。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洞壁上就形成了变动的影像。囚犯长期看着洞壁上的影像,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事物,殊不知这只是本质世界的投影。

2、主体和客体

       表象世界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分为两个半面:客体与主体。主体是表象者,而客体就是具体的表象世界。既然客体就是表象世界,那么为什么还要分为两个半面呢?因为客体依赖于主体,没有主体作为表象者来看,来感受,客体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表象世界必须要分为主体(你)和客体(世界)两个半面,尽管通常说的具体表象世界就是客体。

客体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而主体就是人的意识,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世界上的一切表象,都是以主体为条件,并为主体而存的。如果主体不存在了,也就是抽去了意识,整个世界都会坍塌。只剩下无序的本质世界。当然,每个人的表象世界是不一样的,这是靠感知和理性构建出的属于自己的表象世界,你的世界坍塌了,别人的还在。

       作为表象世界的两个半面的主体和客体必须共同存在,存则共存,亡则俱亡,主体是客体的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法表象出客体,而如果没有客体,则主体必然也不存在。双方互为限界,客体的止处是主体的起处。那些客体所具有的本质,即“时间、空间、因果律“,从主体的角度也能发现和认识,因为它们先天的存在于我们大脑中;而充足根据律就是对这些本质的概括,因此可以说充足根据律是我们所明确的、一切先验的认识。

作为表象世界两个半面的主体和客体分立,是表象首要和本质的形式。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原因和效果的关系。因果律只存在于客体相互之间,客体并不会影响主体,主体也无法去影响客体。主体仅仅是表象者,其作用是表象客体,作为客体的条件存在。

3、物质的本质

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并非否认物质的存在,而是主张物质没有独立于大脑知觉以外的某种本质,”存在”和可知觉性是可以换用的术语,也就是说”能感知到”就代表了物质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产生了物质,正是因为物质在全部空间上同时存在,才有持续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情况在时间上不断变化,才有物质恒存的可能性。

时间和空间没有物质也可以独立表象出来,但物质不能没有时空,也不能没有因果性。因果性是物质真正本质的东西,是由时空的结合产生的。物性就是因果性,永远是对其它事物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物质的本性就是”作用”。


三、本体论——世界作为意志的侧面

一、意志初论

       能为我们提供对世界的大概理解的学科有三,分别是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其中,自然科学分为形态学和事因学,分别考察不变的形式和变化的形式。前者诸如植物学和动物学,将自然事物加以区别和统一;后者是认识原因后果,诸如物理学、化学。事因学走到最后,终究止于罗列一些我们仍然无法理解的自然力,再往下就无法探求了,所以有“科学的尽头是形而上学“这一说法。所以,从外面找事物的本质是绝无办法的,想要解决哲学上诸如虚无主义等的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从世界的背面着手,即意志。

       称其为意志只是给一个命名方便讨论,实际上这个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本质叫什么都无所谓。

       意志完全独立于表象,被主体认识后客体化,其无目的,不遵从充足根据律,无限。意志的客体化分为几个级别,较简单为自然力,较复杂是动物或人的性格。意志在有认识将其照亮后就会客体化,总能知道它现在欲求什么,在这欲求什么,但永远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每一个个别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但整个的总欲求却没有目的。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意志是混沌的,没有目的的,它不遵从根据律,所以也不遵从动机律。

       所以说表象世界穷尽到最后就是意志,最终一切还是不遵从根据律的,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的万有理论,能够解释一切的自然力。

       此处要防止一个误解,即整个表象世界都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只是自然力、人和动物潜意识这类东西,是某种无法被抑制的冲动,只在行为活动中现身。而物质是时空的统一产生的,其本质是作用,而非意志。

将意志称作世界本质是对于主体而言的,也就是人(动物)的本质。意志处于理性之上,代表着欲望,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法被满足的欲望,是无法被自己理性理解的异己;意志客体化为潜意识、自然力后,其内在矛盾显现于每个物种、每种自然力现象相互的、无休止的斗争之中,而斗争的场所、争夺的对象就是物质,由此构成了整个世界。

简而言之,世界的本质之物是意志,意志的客体化操纵着表象。人的本质即欲望,即为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缺少满足就是痛苦,缺少新的愿望就是沉闷、无聊,因此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

二、自由意志

有关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问题,笔者并不关心。理论上讲,在相同情况下假设人能做出不同的抉择,则说明意志变了,说明意志在时间中变易;那么关于自由的争论实际上就是意志是否永远在时间中变易的问题。叔本华认为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在时间中,所以悟知性格(确定意志)存在,只要根据人的行为数据就能预测出将来的行为,但就算意志不在时间中也是可以无限变易的,毕竟它也不遵从根据律,我们不知道意志到底是什么。

况且是否自由有什么意义呢?就算你不自由,也无法看到之后的人生如何,没有科技能做到这样的演算。那和自由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从头开始就是无价值的。

 

三、道德

       所谓道德,实际上就是同理心,而同理心,就是对其它个体中意志的感知。意志客体化为无数个体的潜意识,其本质都是同一个无法被满足的欲望。所以说某种意义上伤害别人、伤害动物就是伤害自己,因此人会对这种行为感到内疚,会有某种道德感。所谓的幸福、满足,终究是夹杂在无数他人痛苦之中的黄粱一梦。

       可惜笔者没有什么同理心,并不能感受到这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关于意志还有很多东西没写,但大体就是这些,我也写不动了。有疑惑就回去翻原著吧,这篇充其量只是一个记录和总结。


                                    

方法论——徒劳的挣扎

    由认识论和本体论可以知道,世界的本质是无法被满足的欲望,是混乱和虚无,无论做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随着意志的把控在痛苦和空虚之间来回徘徊,最终抵达死亡。他人也都是被意志把控的存在,永远处于满足自己那不可满足的欲望的过程中,所以信任他人,幻想他人来拯救自己也都是是没有价值的。一切该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结束。

    最终抵达的答案是克服意志、回归虚无。既然所有的存在都是虚无,那么就回归虚无以达到永远的空虚与满足。并非自杀,自杀反而是一种对意志的肯定,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不堪忍受导致的,自杀者只能获得空虚和痛苦。这不等同于叔本华的禁欲主义,是在其上的修改。

在这之前要解释两种较为重要的欲望。

一、 生存欲望

    人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来源于生存欲望,也就是活着和死亡的陷阱。人总会去追求生,即使他们已经是活着的,因为他们知道人终究是要死的,活着只不过是一种限时的商品体验。所以即使他们活着也会永远追求活着,这是一种走不出的欲望和痛苦。其它的欲望都是我们可以克服的,只有死亡是当前人类所无法避免的。只有克服死亡才能达到虚无宁静的终点。克服死亡并不是指所谓永生这种概念,而是能够通过某种形式延命,在这之后你能够选择是否去死。只要获得了延命的机会,人就已经能够克服死亡了,满足了这个欲望人也就不在会强烈的追求生了。

二、 审美欲望

    艺术审美是一类很不同的概念。在审美的过程中,人能够抛弃何时、何地、何以、何用,仅仅着眼于”是什么”,将全部精神献给直观,艺术是独立于根据律以外观察事物的方式。在将全部精神献给直观的过程中,人成为了纯粹的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合为一体,不再具有个性。因此诸如音乐、绘画等等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是导向满足的最佳途径,是克服虚无不可或缺的。

 

    人生就像在一个炙热的环道上转圈,其中偶尔有阴凉处以供休憩,但大部分的时候是痛苦与空虚。所以生者可以改变这两者的平衡,不追求某种至善状态,而是可被接受的状态。如果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满足,偶尔痛苦、空虚,并且不断禁欲、减少满足与空虚之间的差值,最终即使导向死亡、即绝对的空虚,也能导向绝对的满足。

    这并不要求人全面禁欲,只需要消灭艺术审美以外的所有欲望。其中首要彻底的满足(消灭)生存欲望,也就是必须要克服死亡。克服死亡之后执着于艺术审美,同时不断地克服其它欲望,以此达到最终只剩下审美欲望、与世界合为一体达到永远的虚无和满足。永生话题是一个相当前沿的话题,要是真做出来了也不用担心钱。况且,到那个时候生产资料或许已经高度充沛了,谁知道呢。

    克服死亡并不是不可能的命题,毕竟人的大脑本质上就是一台计算机,计算机靠修复、更换部件也能永远的持续下去。重要的是手段,但这已经超出这篇记录总结的范围了,没有什么必要在这里继续写下去。

       实际上这个时间的笔者也知道自己的方法漏洞很多、很不切实际。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况且在这虚无中多添两笔少添两笔,实际上都没什么意义。这篇六千字的总结一共也就花了我不到半天的时间。一切都无所谓,只是无谓的挣扎罢了,但至少先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以麻痹自己,剩下的就交给随机。


截至2023/8/26。小孩子幼稚的思想游戏到此结束。

        


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方法论的记录总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