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度解读】病毒变来变去,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2023-01-03 23:12 作者:和世璧-TCM  | 我要投稿

从2019年底武汉疫情到现在,一晃三年过去了,但疫情仍旧在继续。都说“大疫不过三年”,可按照目前的整体病况,恐怕还很难压下去。那么,病毒变来变去,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我们都知道病毒一直在变,但我们可能不知道:病毒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个规律,西医是很难把控的。因为,西医是微观医学,只能追着病毒跑,却永远追不上。而只有通过中医宏观的视角,才能看清“新冠病毒”的庐山真面目!

说破不值钱!新冠病毒,可能就是按照《伤寒》六经的路线在变异的!从开始明显的发高热症状(太阳、阳明),到现在专家断言的“少阳证”……这难道仅仅只是偶然吗?在揭开谜底之前,我想先和各位探讨一下《伤寒论》这本书的故事……


其实,与其说《伤寒论》是一部医书,倒不如说它是医圣张仲景的“看病笔记(日记)”。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其实,张仲景记载《伤寒论》的文字,都是非常简短、有时甚至是省略不写的。很多人会觉得,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根据一个病人的整个发病过程特点总结而来的。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医圣张仲景的医术未免太差了,竟然会将一位病人从“阳证、轻证”治到“阴证、重证”?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的医圣真是有超常的智慧,他常常能预判病情,所以,有时当疾病还在太阳阶段,他就能考虑到后续的发展变化……

如果我这么解释,你无法理解接受,那我可以换一个角度解释:什么是天人合一?那就是,疫邪在人体的传变是走六经路线,在自然界走的路线也是六经,这就叫做“天人合一”。所以当整个“疫气”在“天”的维度下,走到了“阴分”,这个时候,人体所感应到的邪气的症状,就会出现“阴分”的症状。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知道了这样的规律之后,再回问“疫情”什么时候结束?病毒的变异什么时候终止?我想,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而今,我们正处在疫情的阶段,我们一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这些。假如,我们的张伯礼院士就是当代“张仲景”。那么,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是“阳证”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写下记录,就会多是这方面的治疗方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会变异,在我们中医讲“时疫”会改变。所以,才会又有了后面的太阴、少阴、厥阴的内容。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整部《伤寒论》的编排顺序,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疫病发展过程的一个记录,而在之后,才加以补充完善,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

许多网友拿医圣张仲景开玩笑:说他是不是也“阳”过?这个玩笑有点可笑。应该不止阳过,还阳过好多次。在当时的卫生条件、战乱背景,恐怕是“六经”的症状都有过身心的体会,才能写下这部巨著。


当然,首先我们要澄清两点:第一,张仲景所记录下的都是很典型的、有规律的病状特点。所以,像我们现在一些特例,可能对不上号。第二,张仲景在描述六经传变的过程,病情有轻重的变化。但其实有的时候,例如我们现在,不一定“阳证”,就比“阴证”轻!换句话说:也许,到了传变后期阶段,大部分人都转为了“三阴症状”,但是,可能症状也比较轻,以虚证为主……

那说了半天,到底啥时候是个头呢?还是“天人合一”!再由人说到天:人患的疾病,从阳到阴,是病情变重的过程;但是从病邪的角度,它如果从阳走到了阴,那就是走到尽头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推理,当有一天,大部分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就只出现轻度的发热,伴随腹泻的症状(乌梅丸证)的时候,那么,可能就暗示疫情真的要告终了。

但是,现今正来势汹汹的XBB病毒,可能不是在传递这个信号。根据流调显示的结果,它还滞留在中医的“太阴、少阴”阶段,还会造成恶劣、凶险的结果……外国的疫情发展速度比我们快,所以有时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我们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防止外国这类的“病例”内流,从而加速我们国家的状况恶化。二则是要及时根据国内自然气候特点,把握疫情的变化趋势,尽快做出反应调整。

根据中医“运气学”的宏观规律,并配合考虑可控变化因素的前提下,如果不出意外,疫邪,能在明年夏初走完“伤寒六经”。之后,会随着季节气候发生“热化”反应。热化,一方面是要转好的迹象,另一方面,则是要往“纯温病”的方向发展。


其实,在2022年的后一两个月,新冠就一直在从“伤寒”向“温病”转变。对此,网络舆情变化明显……

比“病理”更高一级的是“医理”,所以“医”能治“病”。但是,比“医理”更高层面的是“道法”与“佛理”。其实,这场疫情的本质,从恶的层面来看,是对于人类毁灭性的惩罚;但从善的一面来看,是老天在扶植“中医发展”。


曾仕强老先生说过:聪明人吃老实人,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老天是可怜中医,可怜中医这位“老实人”。而要扶植中医,不会只扶植“伤寒学”,而忘记了“温病学”,这样似乎不公平。所以在疫情后期阶段,还会给“温病派”一个展现的舞台……

而到最后,当新冠真正“闪瞎”登场结束后,就会像一个“贫民”一样苟活人世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可能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一个警钟。在那极度严寒、深厚的北极冰川之下,还潜藏着无数古老、恐怖的病毒。当然,这些病毒,都是目前无解的。


病毒,有没有“特效药”来对付?其实,我们把“特效药”的定义理解得实在是太狭隘了。首先,人类就从来没有真正搞懂过病毒,没有真正找准研究病毒的视角、方法、思路,总是以片面、武断、自我的角度来开展研究,又怎么行得通呢?我们被现有的科学理论框架框得死死的,但若想要打开思路,就必须要勇敢地破除陈规,才能推陈出新!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病毒,在世上需要的生存物质,究竟是什么呢?我尝试给出一个大胆的结论:病毒,作为地球上极其原始、且极其简单的生物结构,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元素单体”!也就是说:也许病毒不需要氧气分子,但需要氧元素的单体。也需要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等元素单体。

根据黄杰熙先生的观点:肺O,心H,脾N,肝C,肾H₂O。又根据病毒侵噬“元素单体”的理论,可以推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大法应该以“发汗”、“利尿”为主,来排出氢氧元素单体(病毒随之排出)!温病有言:利尿、发汗,以“通阳”!而心肺居于上焦胸中阳位置,理所应当,要以通阳为重!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利尿、排汗,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此之谓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容易“自汗”,是因为“汗为心之液”。西医不明其故,盲目止汗,不知中医有“通因通用”之论,失治误治多矣!……若H病毒、O病毒,需由水道排解,那么是否可以反证:C病毒、N病毒,需经“谷道”而出,随大便而解?

再者,从病毒害怕酒精的这一点来看,也不难发现病毒害怕物质的气化挥发。而这个课题的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实验:病毒依靠单体存活?根据不同的单体,病毒可以分有:嗜氧病毒、嗜碳病毒、嗜氮病毒、嗜氢病毒。但目前现有的科学手段可能很难在自然界中提取出单体,或许我们能通过这样的实验:将病毒放在一个瓶子里,里面只注入纯氮气,氧气,氢气。再来观察病毒的存活周期……世人皆知:病毒有嗜肝、嗜脾、嗜肺之分。殊不知,病毒所嗜的,可能只是“元素单体”之气!若以此展开研究,或可突破新冠困局。乃至对于一般的病毒,都能利用“气化”原理,来化解!

我也尝试寻找过对抗新冠病毒的特效中药,我锁定的第一个对象是“僵蚕”:僵蚕,又名天虫,是古代对抗疫情的良药,多本医学典籍中都有记载。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它有抗病毒的奇效。虫药,具有走窜之性,又能以毒攻毒。蚕,食桑。而桑叶,入少阳,是防治疫病的良药,而蚕吸收聚集了“桑”的精华于一身!


从药性而论:僵蚕,色白入肺,善从阴出阳,一方面散结,另一方面开达。正符合“开达膜原”的治疗大法!而这次疫情中,也有许多治疗方剂使用到了僵蚕,屡获奇效!但白僵蚕毕竟是一味有小毒的中药,要怎么样才能更科学、安全地(提取)使用?


期待中国能出现下一位“屠呦呦”,来提取特效应用“僵蚕素”,以期化解、终结新冠疫情!

可是我后来转念一想:用动物(僵蚕)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健康,可能不是天意!疫情,本就是一种天谴,又怎会再让杀生?与佛理不合。之前,有科学家研究称:新冠病毒,对于粪便极度排斥。被网友哄骂……但仔细思考,这其中另有玄机:动物的排泄物多是无(有)机物的分解产物,而病毒对于结构成分越简单、越单一的物质越敏感。以此类推,其实“蚕沙”主要就是“桑叶”的分解物质。但是,桑叶中,还包含有许多有机物质和大分子成分,而在经过蚕的天然分解后,产生桑中“类单体”物质。蚕身上的毒性,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可能很难提取或是解除。但是,当这些毒性物质和桑叶融合消化,进而排泄出来之后,恐怕早已解毒。


可以认为,蚕食桑,蚕性燥而桑性凉,本身就是和解!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蚕沙”中的提取物,可以解疫毒。如此一来,既不伤害生命,也惩罚了人类,或许更符合天理!


值得一提的是:蚕沙,在民间用来祛寒、退热,十分广泛,效果良验。对于呕吐、泄泻,也颇具神效。英雄莫问出处,不可“以貌取药”!


希望,我这些不成系统的粗浅见解,能触发到一些相关科研人员的灵感,进而可以顺利、及时地研制出对付新冠疫情的相关方案,以此来帮助国人、甚至是世界上的更多的人。愿早日渡过疫情劫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日后,顺从天意,发展中医,振兴中华!以此为戒,时时自省,警钟长鸣,与自然和平共处,爱护环境,守护安宁!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度解读】病毒变来变去,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