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时代各国军团编制

2020-10-08 02:00 作者:没被子的灰熊  | 我要投稿

曹魏

和季汉偏向倚重羌族和巴人以及吴国大量使用山越族和南蛮不同,曹魏部队以汉人为核心主体,魏国的征兵制度采用世兵制与季汉军的世兵制有所区别,又称为士家制。由质任制,错役制相结合。兵民分离另立户籍。内部婚配不与平民通婚。士兵家属集中居住,集中管理成为朝廷人质。-------魏国用逼迫士兵家属成为人质的方法来强行逼迫魏军士兵必须死战,也是其具体国情的必然要求。

魏军分为中央军和州郡兵:

1;中央军分为中军和外军,归朝廷直接指挥。中军是朝廷直辖的卫戍京师的精锐部队和战略机动的兵团。驻守在皇宫和京师。魏国建立后先后建立,武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五营,又仿汉制建立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等内外禁军,由于与汉制相仿又称作南北军。

外军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军,相对驻守京师的中军而称之为外军。是由朝廷直辖的为防备吴,季汉进行守备沿边的精锐军团,由于久经战阵,外军战斗力比中军要强的多。

2;州郡兵又称作边军,是由各地州郡统辖防御敌军,维护治安的地方军。建安十三年丞相主薄司马朗向曹操建议建立州郡兵,除内地司州,冀州,豫州,兖州未设州郡兵外。边境八州二十个郡都设置州郡兵。州郡虽然领兵,但因精壮和装备都优先供给中央军,所以无法对朝廷构成威胁。

魏军是一支步兵综合实力平庸,凸出骑兵优势的军队

由于曹操时代的精锐军团都已衰败,曹魏军制导致魏军主力素质普遍不高。阵地战中,如果没有数量优势或精锐骑兵包抄则很难攻破季汉军的重步兵军阵;在混战厮杀中,魏军士卒又容易被个人武艺悍勇的东吴蛮族兵给压制。不过魏军比较值得称道的是步兵各项实力均衡,虽没有什么亮点但也没有明显短板,再配上人数优势和骑兵BUFF,堪称强军劲旅。

曹操时代精锐军团:

曹操时代将领甲胄


青州军;曹操进入兖州击黄巾于寿张(今山东东平),黄巾军兵精悍,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黄巾军退败。随即曹操追击黄巾军到济北,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青州军作战军纪很差,但对曹操非常忠心耿耿,青州兵敢违反军纪也是因为曹操对其纵容的结果。青州兵作为单独编制,兵员从黄巾降户中补充,只服从曹操一人指挥。曹操去世后青州兵见曹操已死,便鸣鼓相告散去。朝廷无奈以“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将这些青州兵遣散回家了,从此青州兵就从魏军的军队里彻底消失了。

青州军

虎豹骑:分为虎骑和豹骑,虎骑是重装骑兵,豹骑是轻甲骑兵。虎豹骑在官渡之战后缴获袁绍军骑兵的基础上成立,建安十年南皮之战,袁谭被曹纯虎豹骑所杀。建安十二年,曹纯领虎豹骑杀蹋顿单于。荆州之战,追刘备于长坂,俘刘备两个女儿和大批辎重。人员皆是百里挑一,曹纯死后曹操自己率领虎豹骑。

虎豹骑

虎豹骑的问题是人太少了,当时全副重甲的骑兵很常见,虎豹骑除了其盔甲精良外主要是素质很高。渭南之战,曹操摆下十重阵向马超炫耀他的五千铁骑,里面虎豹骑其实就1000多。

曹**后,与青州军一样,虎豹骑未再见其出现在战场上,被编入了宿卫五营中并逐步衰败掉了。

武卫营虎士:曹操霸府时代的亲军宿卫。设置武卫中郎将,武卫营不仅宿卫曹操,而且担当最艰巨的作战任务。先后由典韦,许褚统领。典韦统领这支亲军常随曹操左右。每次战斗都为先头攻坚部队。典韦战死后许褚治军,渭南之战,曹操让大军先过河,与许褚及虎士百人留南岸断后。马超步骑万余人杀来,箭如雨下,许褚和其百余虎士拼死护卫曹操过河。《三国志 许褚传》记载虎士“皆剑客也。”可见其精锐。武卫营虎士人数在几百人左右,魏文帝时许褚为武 卫将军,都督宿卫禁军。许褚营下的虎士是魏军中真正的精锐,不过也因为脱离战场跟虎豹骑一样逐步衰败掉了。

大涂鸦国绘制的袁军大戟士,曹军虎士与其应类似


东吴

也采用世兵制为兵役制度,但和季汉、曹魏不同,东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这与江淮一带豪族世家盛行私兵有很大关系。东吴政权主要依靠江东豪族世家的支持,东吴豪族宗强主要是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孙权死后魏国邓艾就曾向司马师说道:“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三国志》记载四大豪门中朱家的朱桓就有“部曲万口”。父死子代的领兵制是东吴特有的制度。

部队划分

东吴水军: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水军。舰船数量众多,《三国志:贺齐传》记载:“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楼船是大型战舰上建三重楼,最大建有五重楼。贺齐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江表传》记载:“吴楼船之有名者,皆雕镂彩画,”孙权乘坐的楼船有“飞云”号、“盖海”号。《吴都赋》就记载:“弘舸连轴,巨槛接舰,飞云盖海,制非常模。”还有一艘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当时东吴出使高句丽,使者谢宏的船小只能“载马八十匹而还。”东吴所谓的小船都能装载八十匹马,可见东吴水师的强大。

中央军:仿汉制建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号为五营。又置羽林、武卫、虎骑、马闲、无难、解烦、敢死、绕帐、帐下、车下虎士、武射吏等。

地方军:由每郡的郡兵,属县的县兵,地方将领的私兵构成。

吴军将领甲胄

吴军是一支成分复杂、弱于阵战而偏好奇技的军队

东吴军队的主力大量依靠蛮族构成,其核心是山越人和南蛮人,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舟船五千余艘,吏三万二千。最强盛时有兵近三十万,而山越、蛮夷等兵就占了将近一半多,由于多蛮兵,所以吴军军纪非常差,奸淫掳掠司空见惯。不过因为蛮兵悍勇,零散战斗和追击、劫掠、偷袭上,倒是无人可比。同样因为多蛮兵,吴军正规作战时短板非常明显,胜则一拥而上,败则无序鸟窜,撤退时很容易被打成溃退战,这也是孙权在合肥屡次被魏军打爆的原因之一,诸葛恪也吃过这个亏。所以高明的吴军将领偏爱偷袭或火攻等奇技,以此避免吴军正规作战拉胯的缺点。

精锐军团:

丹杨军(山越蛮人): 丹杨郡号称精兵之地。曹操、刘备都曾从丹杨募兵。东吴也靠丹杨募兵起家,更视其为根本。丹杨山民主要是古越族后裔和战乱时逃入山中的汉民组成,带有浓厚的氏族遗俗,以同一宗族首领称为宗帅。大宗部有数万之众,小的也有几千。如丹杨费栈、鄱阳尤突、会稽潘临等皆有数万众。孙权采纳陆逊的建议“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从此丹杨山越就成了东吴主要的兵源。诸葛恪担任丹杨太守后征得精兵四万,自领万人其余分给手下将领。东吴从丹杨招募的精兵近十万之众。东吴中书丞华覈说:"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虽然丹杨山越骁勇善战,但也有弱点。诸葛恪曾分析丹杨山越人的作战特点,“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280年晋灭东吴之战,东吴丞相张悌督沈莹、诸葛靓、孙震率军三万渡江抗击晋军。丹杨太守沈莹领五千精锐丹阳青巾,三冲晋军不动。退却时引起混乱导致吴军崩溃,将帅都无法阻止。正应了诸葛恪的那句话“败则鸟窜”。

南蛮夷军:东吴先后招募武陵蛮夷、交州夷等兵六万余人。组成了吴军中的另一个主力,广泛为各个地方将领使用,多为步兵和射手。

交州义士军:东吴后期从交州招募的军队,战斗力还算堪用。

由于东吴依靠南蛮和山越,地方军组成复杂且多为军阀似的作战风格,战斗队列和阵型混乱,战斗风格杂乱无章,所以东吴大战时还得依靠汉人组成的中央军来支援防线。其数量不多。

吴国中央军的标配

马闲骑军;分左右两部,取龙马,闲驹得其名。为东吴少有的骑兵部队。

无难军:分左右两部,领军为无难左右部督。是骑兵、步兵混杂的重甲部队。

解烦军:分左右两部,领军为解烦左右部督。222年猇亭之战后刘备驻守白帝城,孙权恐惧刘备威名,让胡综从各县招募精兵六千建立解烦军。

解烦军

敢死军:《文献通考》记载:“吴多舟师,而兵有解烦、敢死两部,”韩当曾率领敢死、解烦兵万人讨伐击破丹阳郡贼寇。是披两层铠甲的超重甲步兵。

车下虎士军:保卫孙权的亲兵重甲卫队。215年 孙权围攻合肥不下,全军撤退。孙权和车下虎士千余人在逍遥津北被曹军大将张辽突袭,车下虎士及东吴众将力战保护孙权安全撤退。


季汉

由于继承汉朝正统和推崇西汉,所以季汉军制放弃沿袭东汉军制而沿袭了西汉军制,将校略如西汉,而兵有散骑、武骑之别。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法教阅战士。

刘备时期季汉军队未分中、外,刘备独自掌握中央战略机动部队。其中骑兵极多,步兵也都是重甲步兵,所以机动和战力都很强大,但在夷陵基本损失殆尽,残存的白眊军击退东吴军队护送刘备到了白帝城,然后这只精锐就被刘备托付给李严,并始终驻扎在白帝城防范东吴,从未参与北伐,直到蜀汉投降。

刘备时代武将牌面---关羽
刘备亲军--白毦军
刘备+刘禅

刘备时代全盛时期季汉兵力:刘备带荆州兵号称三万入蜀,加上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部队和关羽留守荆州的两万多部队,共同组成了刘备初期兵力基本盘。荆州军团兵力在关羽后期扩充后恢复到了四万人,蜀地的部队加上收编的刘璋军队后,在历经汉中之战时的扩兵,达到了十数万的规模,所以推测季汉在刘备时代全盛时期兵力为二十万人左右,曹军此时是三十五万人但有部分防范东吴,加上曹操后方叛乱不断,不少部队又被牵制,所以当关羽击败于禁后,汉、魏兵力基本持平。而且击溃于禁后荆州方面又得到了三万曹军老兵,进一步导致了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但这三万士卒关羽没来得及消化。

第一次北伐头号牌面---赵云
汉军基本装备
坑爹的地形,防守虽可但攻出去极难
木牛流马
不坐木轮车的丞相


诸葛亮时期季汉兵力:在荆州丢失和夷陵惨败后刘备集团实力大损,加上南方叛乱,汉军兵力一度下降到不足十万。经过诸葛亮的努力,兵力恢复到十五万人,加上南地和东吴方向驻军,总兵力约十八万人。

诸葛亮将军队按士兵的特长分为六军。

将好勇斗狠、武艺高强能够独自杀强敌者,分为一部。号:报国兵

将气概豪迈、勇力过人身手矫健者,分为一部。号:突陈兵

将行动敏捷善于奔跑、快如奔马者,分为一部。号:搴旗兵

将善于骑马射箭、往来如飞、箭不虚发者,分为一部。号:争锋兵

将善于射箭、百射百中、能够一箭毙命者,分为一部。号:飞驰兵

将善用强弩、能远距离射中目标者,分为一部。号:摧锋兵

姜维时期季汉兵力:由于战事频繁,加上黄皓乱政刘禅昏聩,以战图存体系运行紊乱。姜维屯沓中时有三万多人,汉中两万多人,成都驻军四万,永安一万多人,加上庲降地区霍戈的两万叟兵。可以直接动用的兵力约十四万人。

王隐《蜀记》记载:蜀亡时“带甲将士十万两千”,但从带甲二字来看,这十万两千指的是季汉的正规中、外军,属于一直参与北伐的正规野战兵团。国内的蛮族叟兵、牙门兵、郡兵未计算在内,季汉灭亡前其体系是有20万人左右的军队动员能力的。

季汉军是一支规模不大但装备极度精良和高度精锐化的军队

经过战争洗礼和诸葛亮的大力建设,加上损失不大经验得以传承,季汉部队一直高度职业化和精锐化。在诸葛亮主持改进冶铁,发明竹筒灌铁砂检刀法、新练刀技艺、改进连弩后,汉军以甲胄精良和强弓劲弩闻名,其强弩威力巨大,1961年成都郫县出土季汉强弩,需要“十石之力才能拉开弩弓,合现今约534.6斤。另《魏氏春秋》记载:“诸葛氏长於巧思,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王应麟《玉海》记载:“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雅,矢谓之飞枪,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又有八牛弩、威边弩、定戎弩、静塞弩”。以上神兵利器再配合诸葛亮编组克制骑兵的方阵和改良八卦阵,完善了车营、步兵、骑兵等协同作战等战术后,汉军迅速成长为能在野战正面对决骑兵为主的曹魏军团的一支强军。

诸葛亮时代的季汉精锐军团

青叟军:由南方劲卒青羌族人组成,是重甲步兵,以勇敢善战而著名。

五部都尉-无当军:五部号称飞军,也就是今天网络流传的无当飞军。无当军是装备先进的连弩和强弩的步卒射手,装备重甲,号“飞驰之士”,能够百射百中。

五部都尉--无前军:是装备轻甲的轻骑兵,作为先锋部队,极善骑射,是飞军的骑兵部分。

板楯蛮军(元戎军、连弩军):由涪陵郡招募的巴人族群组成,在今天重庆和贵州务川一带,作为汉军精锐步兵射手,持强弩远距离射杀敌军的“摧锋之士”。

四部斯臾军:为古羌族组成,是汉军骑兵部队重要来源,装备同样极为精良,同时也装备骑射弩。

邛都七部营军:由已灭绝的邛都夷的七个部族,征其族人为兵。每部族编为一营,故称七部营军。

赤甲军:盖以穿赤甲而著称的步兵精锐重甲军团,南军由越巂郡降服的巴人蛮夷中招募。北军由汉人组成。

五校营军:汉军的基础主力,完全由汉人组成,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营军。主都城皇宫宿卫。

虎步营军(中虎步军):分左中右三营,总兵力6000人,绝对的主力精锐,掌宿卫。诸葛亮曾派孟琰统帅数千虎步军据守武功县渭河以东,大败司马懿前来强攻的一万余名铁甲重骑兵,后期统帅是姜维,每次北伐都战功显赫,是汉军绝对的精锐。

虎骑营军:掌皇宫宿卫。由早年跟随刘备的塞北和黄巾军组成,在战争过程中逐步骑兵化,夷陵之战后重建。为了维持汉室的威仪,诸葛亮历次都没动用这只宝贵的骑兵。

合理的汉军重甲强弩形象

(文中图片为大涂鸦国和防蛋乳牛制作,在此感谢)

三国时代各国军团编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