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消化系统-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HAV:RNA病毒,早期产生IgM,为近期感染标志。IgG是既往感染和免疫接种的标志。抵抗力强。
2.HBV:
1)形态: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完整HBV颗粒,含包膜(有HBsAg)、核心(含双股环形DNA,核心抗原HBcAg),是唯一具有传染性的颗粒
(2)小球形颗粒:空心包膜,仅含HBsAg,无核酸,无感染性。
(3)丝状、核状颗粒:同小球形颗粒
2)基因组:不完全环状双链DNA
(1)S区: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HBsAg。小分子蛋白(HBsAg)、中分子蛋白(前S2蛋白、HBsAg)、大分子蛋白(三者合称)。HBV可分为8个基因型,我国常见B、C型。
(2)C区:编码HBeAg、HBcAg
(3)P区:编码DNA聚合酶
(4)X基因:编码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也有作用。
(5)cccDNA:HBV DNA进入宿主细胞核,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两条链的缺口被补上,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是复制的模板。
(6)变异:有时变异会导致HBeAg无法表达,但检测HBV DNA是可以检测到的,因此没有检测到大三阳并不代表没有HBV的复制,应注意仔细甄别,以免延误抗病毒治疗。
3)抗原抗体系统:
(1)HBsAg和抗-HBs:HBsAg(+)代表HBV感染;抗-HBs(+)是保护性抗体,代表对HBV有免疫力。
(2)HBeAg和抗-HBe:HBeAg(+)代表传染性强,病毒复制。抗-HBe(+)代表传染性低,见于小三阳。
(3)HBcAg和抗-HBc:HBcAg不易检测,抗-HBc所有感染者均能检出,IgM(+)代表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IgG在感染后持续阳性。
3.HCV:RNA病毒。
1)基因组有异质性:同一基因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差别,5’非编码区最保守。
2)同一病例存在准种: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毒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3)抗原抗体系统:
(1)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2)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直接标志。
4.HDV:缺陷病毒,可与HBV同时感染或者重叠感染。
5.HEV:类似HAV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
1.感染过程
1)甲肝:经口→肠道→入血→病毒血症→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排出
2)乙肝: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跃期
※并非所有HBV感染者都经过以上四个阶段,青少年或成年期感染无免疫耐受期,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
※前两期HBeAg阳性,后两期HBeAg阴性,抗-HBe阳性
(1)受体: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NTCP——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李文辉
(2)三种状态:
①无症状携带者:机体免疫耐受
②急性肝炎:免疫正常,大部分可彻底清除病毒
③慢性肝炎:机体免疫低下,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
(3)肝衰竭:免疫损伤、缺血缺氧状态、机体共存细菌内毒素释放
3)丙肝:很容易慢性化
4)丁肝:尚不明确
5)戊肝:类似甲肝
2.病理
1)肝细胞变性坏死: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桥接坏死)
2)炎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为主
3)肝细胞再生:假小叶形成
3.病理生理
1)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2)肝性脑病:血氨升高、支链/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
3)出血: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4)肝肾综合征
5)肝肺综合征
6)腹水:早期腹水原因(钠潴留)、后期原因(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甲肝:2-6w,平均4w
2)乙肝:1-6m,平均3m
3)丙肝:2w-6m,平均1m
4)丁肝:1-5m
5)戊肝:2-9w,平均6w
2.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严重程度区分: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合并脾亢时有三系减低
2.尿常规:尿胆红素、尿胆原(肝细胞性:均升高;溶血性:尿胆原↑;梗阻性:尿胆红素↑)
3.肝功:

4.病原学:
1)甲肝:
(1)抗HAV IgM:新近感染
(2)抗HAV IgG:保护性抗体
2)乙肝:
(1)HBV 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2)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①慢性感染,复制少;②前C区编码HBeAg的变异,仍有较强传染性
(4)抗-HBc IgM鉴别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3)丙肝:
(1)抗HCV 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2)HCV R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4)丁肝:同上
5)戊肝
5.影像学:肝脏超声
六、并发症
1.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
3.肝肾综合征
4.感染
七、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格式如:
病毒性肝炎 乙型
急性无黄疸型
病毒性肝炎 丙型
慢性 中度
病毒性肝炎 乙型
慢性重型
肝功能异常
原因待查
八、治疗
1.急性肝炎
1)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乙肝:肝功能异常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正常者,持续监测随访即可
3)丙肝:发现之日起开始抗病毒治疗
2.慢性肝炎:
1)一般治疗:休息,合理饮食,心理平衡
2)药物:
(1)恢复肝功能: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谷胱甘肽)、降酶药、退黄药(丹参)
(2)免疫调节:胸腺素
(3)抗病毒:
①干扰素:可以清除病毒,但效率低
②核苷类似物:替诺福韦、恩替卡韦、丙酚替诺福韦都是一线用药
3.重型肝炎:
1)对症支持:休息等一般治疗
2)抗病毒
3)免疫调节
4)促进肝细胞再生
5)人工肝:包括血浆置换
6)肝移植
7)并发症的治疗:
(1)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乳果糖酸化肠道
(2)上消化道出血:奥美拉唑,加压素、生长抑素
(3)继发感染:三代头孢
(4)肝肾综合征:避免肾损药物
九、预防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疫苗接种:甲肝、乙肝(预防乙肝和丁肝)、戊肝。丙肝尚无有效疫苗
参考: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