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互联网对立严重?哲学分析专栏

2023-06-02 12:35 作者:杰克kkk  | 我要投稿

本人略懂社会伦理学和伦理史,想用哲学的角度仔细聊聊最近互联网的对立为何如此泛滥,平时看油管多,我还记得好像13还是14年的时候这种现象特别多,首先,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谁说话,也不是宣泄情绪,只是为了一个问题。很喜欢ceylan的一句话,“当我提出别人不认同的观点时,别人更愿意在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我的出发点是什么,或是我的态度问题,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在一个我认为理性或民主的社会中,没人愿意正面讨论我的观点是否正确,而是纯粹的一种情感” 然而,为什么当今互联网会戏剧化的上映这幅场景呢?事实上,这种诡辩方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千年前,“Ad Hominem”就已被哲学家Aristotle提出。当然,这也可以说是“haters”概念的最早提出,出自哲学圈时常引用的“Σοφιστικοὶ Ἔλεγχοι”(《Sophistical Refutations》诡辩术驳论)。如我所说“Ad Hominem”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这也是一种毫无理论依据支撑的诡辩,但为何能经久不衰呢?准确的说,他是如何运作的?首先,需要知道的是“Ad Hominem”这是一个大类,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fallacy of personality”(人格谬误)【人格谬误(fallacy of personality)是一种逻辑谬误,它涉及对个人的攻击:基于对手的感知失败而非案件的优点的论点。它并不是极端或绝对的,而是一种错误的论证方式,它试图通过攻击对手的性格或个性来抹黑对手的观点,而不是直接针对观点本身进行辩论。这种谬误通常被认为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解决讨论的问题。(“它并不是极端或绝对的”仅代表人格谬误本身不能用极端和绝对表达,不特指人格谬误使用者相关性格)】,可“Ad Hominem”的某些分支在日常用语中也时常出现,如“circumstantial ad hominem”(间接性人格谬误),Fallacy of personality和circumstantial ad hominem都属于ad hominem谬误,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直接攻击对手的性格或个性,而后者则攻击对手提出观点的动机或处境,举几个哲学研究论文中常见的经典例子:“1,宝拉认为应该有更多的女孩在学生会任职。内特说,她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孩而相信这一点。

2,泰勒告诉老师,最近的测验不应该计入成绩。希瑟说,泰勒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只是因为他在测验中表现不佳。

3,琼斯夫人说,她认为年度教师应该有一个特殊的停车位。布林斯先生说,琼斯夫人这么认为是因为她是今年的年度教师。

4,凯蒂认为,四年级是学生获得自己的平板电脑的最佳时机。她妈妈笑着说,她这么想只是因为她上四年级了。

5,比尔和凯文在玩游戏。凯文赢得了第一场比赛。比尔说,只有他们打三场比赛,赢了2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这才是公平的。凯文说比尔只想打更多的比赛,因为他输掉了第一场比赛。”

是不是认为没当今互联网那么极端?因为他们都有依据和论点支撑(补充:最重要的是他们提供的现有依据足够支撑他们的观点),并且针对群体和事件并不大,不绝对,所以,现在就简单了,“为什么当今互联网在人格谬误上为什么会如此极端和绝对?”,这就可以正式聊到“fallacy of personality”的运作了,林赛·克莱默如是说:“像其他逻辑谬误一样,个人逻辑谬误经常以书面形式出现, 作者试图提出或捍卫一个有争议的观点。这可以是一篇议论文或一篇有说服力的文章,一篇博客文章,一封电子邮件,向公众发表的个人或公司声明,或任何其他人际交流。你可能在社交媒体评论和留言板上遇到过人格谬误——你甚至可能自己也使用过这种论点。像其他逻辑谬误一样,人为论证会破坏你的整体信息,因为它们表明缺乏逻辑思维”

Edward N. Zalta曾在他的博客上简说了人格谬误:“人格谬误(fallacy of personality)也称为人身攻击谬误,它是一种逻辑谬误,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攻击对方的品格、境况或行为等,而不是诉诸于有力的理由来否定对方的主张或降低其言论的可信度。这种谬误使用门槛很低,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谬误,也是很多人会犯的一种谬误。

人格谬误经常出现在政治辩论、广告宣传、网络讨论等场合。它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它能够迅速转移公众注意力,将注意力从真正的问题上转移到与问题无关的个人攻击上。此外,人格谬误也能够迎合人们的情感和偏见,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某种观点。然而,这种谬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能起到转移注意力和误导公众的作用。”

可见这种诡辩通常出现在缺乏逻辑思维和缺乏现有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导致附有争议),而国内互联网的对立和找认同的出现又将他赋予上了一层极端,对立,攻击性,针对性的动力。抽象和针对性流行语言,又将它以极快的速度扩散,且因为抽象模糊了语言所需承担的道德伦理和种种,加强了针对性和对极端的自我认同。当然,我说的不是什么空穴来风,归其本质,其实就是在特定前提下的身份认同和针对性流行语言的滥用导致的。详细就不说了,真要说那太多了,具体可以看斯坦福哲学2004,12,15,Identity和2012,6,22,Internet Research Ethics,想了解私信我发地址。由此得出,一味的划分界限,搞出所谓立场之分,无端挑起当代互联网民的对立后果无疑就是将这种门槛低,极敏感,乐忠宣泄情绪,又极端无脑的群体最后一条兜裆布撕掉。当然,不歧视,也不针对所有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人绝对不在少数。


以上,互联网的对立为何如此泛滥也有了答案,大部分的对立是怎么来的再捋一捋吧。简单说就是刚好在这个极容易被煽动互联网时代(如果有人看的话,原因可以下一个专栏再讲,大概是两年疫情,信息茧房,针对性流行语言的滥用和抽象文化所带来的行业黑话乐子与大多数网民的道德伦理缺失之类的),有着一些对立的先驱者负重前行(泪目),导致在这种环境的前提下,群体很容易被个人或大众的情绪带动(哪怕有时非理性又极端,毕竟把理性思考求真求实换成了站队,当然,说的极端些,可能某些人就没有思考的能力),并迎合互联网又走一了遍国内版“fallacy of personality”(将一种特定思想和针对性流行语言滥用等等),说回开头吧,“我还记得好像13还是14年的时候这种现象特别多”,但是现在这些人在油管一般被称为“haters”并消声灭迹,抽象?流行语言?流行?我都想笑,剩饭罢了,附有针对性的剩饭罢了。(不针对抽象以流行语言的展现形式,而是针对抽象以针对性流行语言为展示形式)

 

 

另外,本人不是复制粘贴,别见人就咬,如有疑问,或想研究探讨的可以私信要论文和参考地址(记得评论留言不然看不到)

 

我会频繁的在动态发几篇对一些事物个人见解供讨论,有时候,也会专门发专栏详细说,关不关注无所谓,如有异议可有理有据的评论讨论,我会逐一回答,如有错误(如格式,文字,观点,依据)可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问我我怎么看?只能说,B站反二次元,B站逆天广子,B站短视频,B砍收入……

老用户还没跑光啊?那互联网没救了(笑)


(刚刚吃完了昨天的剩饭……吃的开心就好,总有人会吃的,不是我,也可能是路边的野狗)


为什么互联网对立严重?哲学分析专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