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为什么会火?媒体融合改革先行先试,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媒体人聚会聊天,话题总绕不开“浙江宣传”。我专门拿出半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它的最近40篇文章,颇有收获。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搞媒体融合改革,但具体改什么,怎么改,还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不妨剖析一下“浙江宣传”的成长路径,看给大家能带来哪些启示。

01
“浙江宣传”10万+成了常态
从2022年5月30日“浙江宣传”上线,到2023年3月14日,共计288天,完成原创文章594篇。由于开始个别文章没有打原创标签,其发布文章总数应该超过600篇。

还是以594篇计,平均一天发布原创文章两篇。我特别看了一下过年期间,一天都没有少,包括大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在1月18日,阴历二十七,甚至发布了三篇。可见,他们的要求非常明确,每天至少两篇,雷打不动。
再来说说阅读量。账号注册于2022年4月27日,在4月28日认证为“浙江宣传”。开始几篇阅读量在几千至几万不等,后来逐渐有了10万+。而进入2022年8月,10万+基本上成了常态。
02
“浙江宣传”的作者是一群人
账号的作者不止一个,分别是之江轩、台轩、绍轩、金轩、温轩、杭轩、嘉轩、甬轩等。可以看出,之江轩多发布全国及省级内容,两个字的作者多发布地市级内容。

说起之江轩的名字,我还专门查了一下。据浙江省政府网站,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轩,本意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这里主要是与宣同音,就像人民日报中的“任仲平”一样,是笔名,是一群人的代称。那么其他两个字的笔名,就是各地市的代称了,比如杭州、金华、绍兴、温州、嘉兴、宁波等。
在这里,还必须要提一点,曾有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名叫《之江新语》,首次出版于2007年8月,辑录了232篇短论。其“求短、求实、求新”清新文风,对当下宣传系统文风很有启发。
03
“浙江宣传”的内容独特视角清奇
“浙江宣传”的内容独特,视角清奇。纵观其文章的立意走向,说高也高,说低也低。
高,体现在站位高,不光是本省,还放眼全国,甚至评判世界,很有大局观,比如“美西方为什么害怕TikTok”;要说低,也是够低,一个省级账号,放下身段,写各地市甚至区县风情,而且非常亲切得体,比如“家谱里藏的不只是家事”。
它的受众人群又是谁呢?有宣传干部、思政老师、考公学生、新媒体小编。当然,更多的还是人民群众。从这个账号身上,可以看到政策解读、时事热点、文化风物,是妥妥的浙江名片。

另外,我发现这个账号有个特点,几乎没有活动报道,更不涉及省市领导,这在其他主流宣传类账号中是不多见的。即便活动报道,也是糅合了大的社会背景,详写作用意义,活动本身一笔带过。
比如3月2日,账号发表了文章“《狂飙》背后的浙基金”,对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进行介绍,告诉大家作为政府基金,它资助了《县委大院》、《狂飙》、《独行月球》等影视剧。而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到,2023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申报已经启动,同时推出“之江潮”杯文化大奖,对为浙江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重奖。
同样,“8259个视角看浙江”这篇文章,讲的是“诗画江南、活力浙江”logo和短视频征集活动结果揭晓。同样没有领导颁奖和讲话,有的只是优秀作品介绍和第二届活动介绍。
时事热点包括以上活动报道,同时还包含热点事件。比如“相救当如‘左右手’”,讲述的是舟山渔民救人事件,由一个故事引发出更多感人故事,从而升华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引申到海洋文化和渔家习俗。
除了时事热点,还有政策解读。比如“文化阵地运营的新解法”,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切入点,解读文化阵地市场化运营,市场需要做什么,政府需要做什么。
再说说文化。比如以金轩名义发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你读懂了吗?”,以文化名人为例,讲读书人的“业精”和”德成”。金华名人《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是明代大儒,他读书改变命运,从小镇做题家的逆袭成为太子老师。这其中有历史,有文学,更有做人的道理。
账号中还有不少篇幅讲述了浙江风物。比如桥,古道、季节,风景。其中“古刹梅花为啥这么俏”的作者是湖轩,讲述湖州铁佛寺古树红梅,从历史场景讲到传播出圈,托物言志,颇有深意。
04
“浙江宣传”的互动也是看点
除了内容出彩,每篇文章的下面,小编与网友互动也诚意满满。由于公众号的视野开阔,全国各地网友纷至沓来,留言交流。
很多单位之所以喜欢用微信公众平台,是因为评论可以筛选露出。露出评论已属不易,更遑论回复了。“浙江宣传”的小编在与网友的互动中,幽默、得体,不乏灵动。

比如在“种树”一文中回复网友:都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在桥一文中,说起春天的短暂,回复:就看春天给不给面子,多停留一段时间了。当网友惊叹于小编的写作水平时,回复:人才是招来的,也是锻炼出来的。
对于网友的认可,也倒没有假谦虚:感谢鼓励~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我们争当领头羊。正经回复中,也不忘抽空和网友逗个闷子。(看亚运会想放假?)想啥呢,好好上班,好好观赛,坐在观众席呐喊助威才是正经事。
小编的三观很正,比如回复做了好事差点被讹的网友:尽管个别事件不免令人沮丧,但不要因此失去向善的信念和行动。只是下次做好事的时候,注意保护自己。

小编会换位思考,有同理心。回复网友人生感慨时说:我们坐着人生这辆单程列车,在岁月长河中前行时,遇到的每一位乘客都只能互相陪伴对方一程,相聚时珍惜,离开时祝福。
对于网友的善意批评,迅速接受并表示歉意:嗯嗯,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来着,罚抄十遍中。对于网友对作品的谦虚,回复:在扶持对象里,没有小项目,只有好作品。
敢回复还得会回复,既取决于领导的“放手”,也取决于账号定位之初的开放心态,彰显自信与大气。
05
“浙江宣传”是先锋官
“浙江宣传”的出彩、出众、出圈,是官方宣传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种成功尝试,是浙江媒体融合改革的先锋官。而这一切背后的操盘手,就是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纲。
官方履历显示,王纲1972年1月生,浙江武义人,是资深媒体人。他曾任浙江日报科教卫新闻部副主任兼嘉兴记者站站长,新疆都市报副总编辑,浙江日报采访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温州分社社长、采访中心副主任兼文化新闻采访部主任,钱江报系社委会委员、今日早报总编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兼浙报传媒控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报社工作多年,王纲十分重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他曾撰写或与人撰写了《离互联网硝烟再近一点》《新媒体创新的七个碎片化思考》《寻找传媒的新翅膀》等文章,发表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实践》等期刊杂志上。2009年,浙报集团提出“全媒体、全国化”战略,是国内最早一批推进全媒体转型的党报集团之一。王纲认为,传统媒体只有通过跨媒体发展和市场化改革,才能转型升级。
2015年,王纲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2017年任省委副秘书长,2018年兼任省委办公厅主任。2014年至2015年担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期间,王纲曾兼任浙江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2021年10月,王纲任浙江省湖州市委书记。2022年04月,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重回宣传岗,王纲主抓了三件事。
2022年5月30日,“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上线。
2023年1月18日,成立传播大脑。
2023年2月18日,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启动暨潮新闻客户端上线。
这三件事,归纳一下,就是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浙江宣传”主打内容输出,引导舆论走向,入选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传播大脑则是主攻“先进技术”。它是一家国有控股+市场机制+资本加持的科技型产业公司,以打造引领媒体变革的技术集成中心、数据交互中台、融合传播中枢为目标。
潮新闻客户端由浙江新闻、天目新闻、小时新闻“三端合一”。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旨在推动浙江101个市县媒体共通共建共融,背后体现了“创新管理”的思维。
如果说很多地方的媒体还在做加法,不断推出新的APP,那么浙江则是在做减法,将同质化的APP进行合并,进而提升用户端的打开率。
在重大新闻传播平台启动暨潮新闻客户端上线仪式的演讲中,王纲特别强调,深化媒体融合改革是一盘大棋,内容生产、平台支撑、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每个落子都是一次自我逼迫、自我变革、自我重塑。
在目标定位上,深耕浙江、解读中国、影响世界;在战略考量上,移动优先、内容为王、流量说话;在战术打法上,自设议题、以快制快、纵贯三级。
其背后,是重构话语体系、重塑宣传格局、重振队伍雄风。
王纲提出,重大新闻传播平台是一支传媒舰队。在这个作战序列中,船与船、舰与舰、单元与单元之间,不是机械的模式组合、简单的资源混合,而是一个资源优化重组的大舰队,是一支火力高效协同的战斗群,聚集全省各级各类新闻资源,产生出强大的传播势能。
其中,潮新闻是主力战舰,市县融媒体中心是战略单元,优质内容是火力配置,传播大脑是动力中枢。
要以更大的格局和视野看待新闻传播平台建设,决不能潮归潮、报归报、脑归脑,地方之间、部门之间、队伍之间不能“貌”合“神”离。
在王纲看来,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已根本性改变新闻媒体的竞争法则,谁的内容好、谁的效率高、谁的技术强、谁最尊重用户,谁就有可能站上传媒变革的风口,赢得主动、赢得人心、赢得未来。
要营造新生态。让最有思想的人获得最大的流量,让最有流量的产品实现最大的价值。
要重组传统主流媒体的组织结构,建立以阅读量、发稿量、评论量、转载量为重点的评价体系,把更多的资源、要素、力量投放到新型平台上来,广泛汇聚起向“融”而生的内驱力、创造力。
有一句话,王纲说得很实在:“对于传统媒体转型而言,我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我知道不去做、不去改变一定是错的。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追风去,不如主动成为那股‘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