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学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2022-07-27 07:45 作者:曺鵬飛  | 我要投稿

·     前面讲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理论,这门课还包括中外史学史的内容,以后的课程将讲述中国及西方史学史。

·     一、重视修史的传统

·     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     中国史学传统很多,在统治阶层比较重视修史,成为一大传统。

·     1,中华文明未曾中断而一直延续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实体和文明未曾中断;语言文字的连续性和学术传统的连续性。具体表现在历史记录和历史撰述上的连贯性。

·     史官制度的独特性。

·     2,官修史书的传统

·     官修史学的基础是史官的建置。

·     历代史官的设置状况,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三国太史令,著作郎,唐以后史馆中的史职。

·     修史机构,东汉兰台与东观,魏晋时期的中书省与秘书省;唐代史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规定应送项目和报送的部门。

·     史馆的工作内容:修前朝代史;修本朝实录;修本朝国史。

·     宋代修史机构名称,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日历所,会要所,玉牒所。

·     元代翰林兼国史院,明代翰林院兼国史院,清代翰林院下置国史馆,起居注馆等。

·     3,私人著史的传统

·     史家的职责: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

·     史官中不乏优秀的史家,优秀的史家并非都是史官

·     私人撰述的成绩:

·     《两汉纪》《后汉书》《通典》《唐会要》《通志》,《文献通考》

·     《藏书》《明儒学案》《读通鉴论》《日知录》《文史通义》,《考信录》

·     史家成就的原因:出于皇命;补史官之失;史学的自觉意识;史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撰述宗旨的驱动。

·     私家撰述的特点:

·     贵独立自得之学;

·     史家视野开阔,史书内容广泛

·     大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     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

·     官修史书和私人撰述的关系,是中国史学的两翼,相依相存,私家撰述创造性突出,都十分重视本朝史,密切联系又区分。

·     二、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     1,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     书法无隐,秉笔直书

·     表现在:按实而书,杜绝泛论;叙述当时,务在审实;他善必称,己恶不讳。

·     从历史事实的要求上去评论史家、史书的优劣得失

·     2,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

·     直书和曲笔

·     表现:不徇人情,坚持实录精神;正确对待事实、褒贬和文采的关系;全面判断国史、野史和家史的价值;考证前史,祛疑存信;自觉处理历史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     3,历史的局限

·     四大体例的优点:记载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连续性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之间的历史共识,增强凝聚力;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     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出现一些缺陷。

·     先秦时期史官受到礼的约束,秦汉以后受名教思想的束缚;

·     中国史家的历史观,先是天命史观,后为英雄史观

·     对某些事件的记载和判断,大多是颠倒的,模糊了事务的本质。

·     三、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     1,经世致用是史学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     春秋时期已意识到史学对个人修养、政治的作用,此后司马迁,刘知几,龚自珍对史学社会功能认识越来越深刻。

·     史学社会功用的原因:史学能够延伸人们思考的时间范围,扩大人们视野的空间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总会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与关注;史学人们提供了思考时空和思考对象,可以陶冶情操,知理明道,增益智慧等。

·     史学的经世作用体现于:史学是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史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史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记录和纽带;史学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教科书。

·     2,历史撰述与历史经验

·     总结历史经验是史学家的自觉意识。重视历史经验,因为历史经验可以作为现实社会活动的借鉴。

·     先秦时期,把具体的历史经验上升到抽象层面的思考

·     总结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是司马迁撰述宗旨之一;

·     宋代朱熹,讲究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     唐初对隋灭亡的教训经验

·     王夫之《读通鉴论》,史学的资治作用。

·     3,读史明道与人生修养

·     重视写人的活动和思想的传统

·     史学与修养、立事。列传的编次序列:社会角色序列,事功序列;道德序列。

·     通过读史可以促进和提高人生修养。史学可以治身,治世。

·     史学与蓄道明德,道散于事中,通过读史来找到道。

·     司马迁关于理、道、时、势的探究。

·     王夫子对智、谋、人性、时势的看法,求顺于理,在势之必然处看见理。

·     4,从史学中汲取历史智慧

·     以往经验可以借鉴未来;

·     历代典章制度有承因之处,观察其走向

·     事实中包含有道,从中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用于谋身,谋国,创立法制等等。

·     四、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     从理论上看,刘知几,求真是经世的基础;

·     从实践上看,求真是学术追求上的实践,经世是人们改造历史的实践。

·     从全局和本质上看,中国史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直笔。

·     史家的职业角色与史家的社会责任是相联系的。

·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获得了爱国图强,面向世界的传统。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后,又增加了重视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传统。


史学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