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烂石出好茶的机理1

2023-06-11 13:57 作者:极乐世界3  | 我要投稿

烂石出好茶的机理

--烂石出好茶的机理(附论据)

 

金立成

1、李雪平等:武夷岩茶产地生态地质背景与岩茶品质关系探讨

 

 

 

 

 

 

 

 

 

 

 

 

 

 

 

 

 

 

 

 

 

2、赵峰武夷岩茶名岩与丹岩产地品质构成差异分析及判别模型构建

    武夷岩茶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独特的“色、香、味、韵”等品质特征与其生

长环境关系密切,传统上根据武夷岩茶原料产地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正岩茶”、“半岩

茶”和“洲茶”三类。该分类方法的实质是依据不同产区的上壤特性及微域气候条件而

形成的茶叶品质特点进行分类。2002版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 18745曾对其地理范围的

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即,将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定为“名岩产区”,

而除名岩产区外的武夷岩茶原产地范围定为“丹岩产区”。

    木部分研究采用多元指纹图谱技术,在对比研究“名岩”和“丹岩”产区出产的武

夷水仙茶的品质组分差异性的同时,对特征变量进行筛选后,构建产地判别模型。研究

结果有助于开发实用的岩茶产品产地鉴别技术。

武夷岩茶名岩产地与丹岩产地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中,按照名岩产地和丹岩产地的划分标准对两个品种进行划分,分类结果如

下:“武夷水仙”中来自名岩产地的样品共计14个,来自月一岩产地的样品共计20个;

“武夷肉桂”中来自名岩产地的样品共计13个,来自丹岩产地的样品共计22个。

理化组分

    “武夷水仙”名岩和丹岩产地的理化组分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s-1所示,直

观_h观察,名岩产地的氨基酸含量略高于丹岩产地,而茶褐素含量则略低;但各组分在

P =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显示,上述组分间均不存在差异性差异。

 

 

 “武夷肉桂”名岩和丹岩产地的理化组分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5-2所示,直观上观察,名岩产地的咖啡因,粗纤维,灰分,氨基酸,茶黄素,茶褐素含量略高于丹岩产地,而茶多酚,茶红素含量则略低;各组分在P =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显示,茶黄素和茶褐素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余组分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茶多酚组分

    武夷水仙名岩和丹岩产地的茶多酚组分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5-3所示,直观

上观察,名岩产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酷,表儿茶素,没食子

儿茶素没食子酸酷均高于丹岩产地;而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酷,杨梅

素营和棚皮素营则略低于丹岩产地;各组分在P =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显示,上

述组分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矿物质元素

 

 

 

 

3、廖红教授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产地影响武夷岩茶的代谢组基础

这篇文章指出“岩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章对比了土壤肥力指标的pH 值 、有机质 、碱解氮 、有效磷和速效钾,发现各土壤肥力指标与不同茶叶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的肥力对于“岩韵”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就算是三坑两涧核心正岩区的牛栏坑这个地方生产的岩茶,也可能是洲茶的品质。有着科学依据指导,我们农民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及管理髙品质茶园才更加得心应手,生产出高品质的茶,现将论文原文分享如下。

 

 

 

 

 

 

 

 

 

 

4、岩茶“岩韵”是:在地母岩自然风化后的生命元素所致

岩茶“岩韵”是:在地母岩自然风化后的生命元素所致,离开这一点后一切不存在,更谈不上“岩韵

下面学者研究

土样在室内自然风干后,参照《土壤农化分析》的方法,将待测土样过2 mm筛,用于测定土壤pH、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 过0.149 mm筛,用于测定土壤有机质。

 

图示:采样茶园GPS定位(A)及样品采集示意图(B) Figure 1 GPS positioning of soil sampling sites (A) and schematic map of sample collection (B)

研究结果表明:

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了不同产地岩茶非挥发性代谢物表型, 发现来自武夷茶区不同产地的岩茶, 其代谢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差异。利用检测到的1058个代谢信号对岩茶产地进行分类的正确率高达94.94%,正岩茶和洲茶大部分点及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分离状态,而半岩茶则处于两者之间,说明岩茶“岩韵”确实客观存在。

二、利用产地作为限制条件进行限制性主坐标轴分析(constraine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CPCoA), 发现产地对代谢物质总变异的贡献极其显著, 产地可解释代 谢物总变异的32.9%. 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结果表明, 同一产地不同茶园间茶青代谢物相 似度极高(R=0.638>0),表明“岩韵”确实与产地密切相关,正岩茶的“岩韵”显著异于洲茶,半岩茶则处于二者之间。

三、通过不同产地茶园耕层土壤肥力指标(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综合分析, 发现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肥力差异显著, 其变化趋势与茶叶代谢组变化趋势极为吻合,说明武夷茶区各产地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了岩茶的“岩韵”。

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定量测定了8项主要的茶叶品质成分: 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没食子儿茶素 (gallocatechin, GC), 以及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 研究发现各土壤肥力指标与不同茶叶品质成分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壤肥力确实影响了岩茶的品质,进而可能影响其“岩韵”。

结论: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大样本数据分析,证实来自武夷茶区不同产地的岩茶茶青,其代谢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基于UPLC-Q-TOF/MS的茶叶次生代谢组轮廓,能够作为判别武夷岩茶“岩韵”的依据产地对“岩韵”的影响十分显著,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可能是产地影响岩茶“岩韵”的重要因素为生产高品质岩茶,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十分重要。据此,建议武夷茶园在养分管理方面,尽量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本研究结果为解析产地与“岩韵”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也为培育适宜土壤、合理施肥, 及管理高品质茶园提供了参考。

 

5、岩茶的岩韵源自其紫色土的岩性

 

 

 

 

 

 

 

 


烂石出好茶的机理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