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争取客观上的主动性,这样才有一战的可能
2023年7月13日07:47:57
故事
汉武帝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匈奴人侵入上谷、渔阳,杀掠官民数千人。皇帝派遣卫青、李息从云中出发,向西到陇西,在河南攻击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啥匈奴人数千,得其牛羊百余万。打走了楼烦王和白羊王,占领了河南。皇帝封卫青为长平侯,卫青的部将苏建、张次公也有功劳,封苏建为平陵侯,张次公为岸头侯。
主父偃说,河南土地肥沃,以河为险阻外敌,秦朝蒙恬在那里建城以驱逐匈奴;在内,也可以省掉转运输漕的消耗,是扩大领地,剿灭匈奴的根本。朝廷官员讨论之后,都以为不方便。但皇帝竟然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成立了朔方郡,派苏建征调十余万人建造朔方城,重新修缮秦朝蒙恬所做的要塞,以河加固。转漕运很远,从山东都被动用劳力,花费了数十百万之多,府库都虚了,汉朝也放弃了上谷的斗辟县造阳地,把它给了匈奴。
自己
在看时就觉得,怎么汉武帝这么多年号,建元、元光,现在又元朔。一查,汉武帝是皇帝年号的创始人,之前都是用年数,比如高皇帝3年。汉武帝一共有11个年号。本以为已经很多了,还有更多的,其中武则天最多,其在位的15年,共用了14个年号,若从其开始实际掌权开始,共21年,19个年号。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以正月为岁首,之前汉朝都是以10月为岁首。
论功行赏,只封了卫青这边的三个人。在出征之前,卫青和李息是并排出现的,结束之后,没李息什么事了,为什么?没有战功?被打败了?无论如何,都应该有所记载,怎么什么都没有呢?
对于主父偃的建议,皇帝的决策,司马光或者记录的人应该是不满意的。首先的“竟”就表达了对此决定的诧异;本来的设想是扩领地,灭匈奴,但结果是自己先劳民伤财,府库空虚,还让给了匈奴一些地方。结果与预期差距太大。但是皇帝的决定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呢?在客观上,确实是战略要地,黄河为自然天险,其南部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加以开发汉人一定可以在那里定居。主观上,建功立业。但也应该是看到了客观上的可行性才做的,否则建功立业不成,反而败家毁业了。
要在客观上分析可行性。
自己+敖让
此战的战法自己没有想到。看的时候也是觉得有点奇怪,匈奴入侵上谷和渔阳,但汉军却攻打陇西,拿下河南。但没有深究。这确实说明汉军在作战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动性,而不是敌人打哪我救哪的被动牵制了。有了主动性,在客观上说明有了主战的条件,在主观上,也有了与之一战甚至是灭掉他们的勇气和魄力。还是认为客观上条件具备,比如有将、有兵、有武器、有粮,能打的基本条件。希望能有自己的东西,可以作为自己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占领河南的意义,自己想的不全。占领之后,自己想到了养民和御敌。关于御敌,没有想到能起到保卫皇都的意义。这是很重要的,汉武帝很有可能是想到了这一点才做的决定,而不是单纯的御敌。如果真是这样,人在做决定的时候,真的是应该要考虑好跟自己相关的利益。
对于“内省转输戍漕”的理解更准确了。如果有了河南肥沃的土地,打仗就有了粮草,就不用从其他地方转运过来了。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河南土地肥沃,适合粮草生长,那里也是优良战马的主要产地。匈奴人以骑兵为主,如果我们只是以步兵作战,很被动。人来了随便冲击我们的阵型,人跑了我们连追都追不上。就像拿四代战机回到二战,估计一架就能抵得上那会的一百架、一千架。在武器上与之对等之后,才有一战的可能。
人是主要的,但科技的力量是恐怖的。如果只有人而没有科技,再多的人也是没用的。顶多是藏起来,想要打赢,只能耗到对方撤。这种赢法,没有什么保障,他们想起来又来打你,你还是得跑。这种赢法,主动权根本不在你。
联系
一定得发展自己才行。要争取主动权。一定是在客观上实际存在的空间,而不是自己想象的空间。之前、现在的自己一直很被动,什么都是以别人为先,就算自己不乐意,也会忍下来,就算自己很想要,也会忍下来。过得很不舒服,憋屈。
实事:想一件,至少一件自己很想做的事。
参考
章节:116. 有马没马,差别很大
书籍:读史悟道-资治通鉴 卷壹
作者:敖让
出版社:岳麓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