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文科怎么总产出“公知”?
好像很多“公知”都从事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文科”领域研究。
这是为啥呢?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在几百年几十个学者的研究和积累下,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考察问题的方法。
说好听点,这叫独特思维,说难听点,这容易变成偏见。
我国的社会科学,基本上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
所以,当我们从西方移植优秀的思维、理论过来的同时,也移植来了西方固化的思维方式,乃至偏见。

这些学科的学者,也因为随着学科知识的积累,被学科固定的思维方法同化,不断地重复着陷入偏见,再打破偏见的过程(这个周期可能很长可能很短)。
那自然,当“公知”们学习了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以及偏见,就会不自觉地崇尚西方。
所以说,很多“公知”并非主观故意想要带节奏,他们只是真心实意地秉持着自己学科的思维方法,以至于形成了偏见而不自知罢了。
学者在一开始,让学习的知识固化了他的思维,为他带上了有色眼镜。
这样一来,他看到的任何社会事件,都会被自己的思维筛查过滤,形成新的理解,加重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