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小“千”——日本“千岁”与“千代田”号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简史

众所周知,日本海军在二战中为了规避条约限制,建造了许多具备“第二形态”的战舰或后勤舰艇——例如从轻巡洋舰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的“最上”级,以及从潜艇母舰转换形态成为航空母舰的“大鲸”号。不过,在这众多的“多变”战舰里,可能并没有哪一条船拥有如“千岁”和“千代田”两舰如此多的变化。这两舰作为“千岁型水上飞机母舰”被设计建造,却在建造之初就被要求担当高速油料补给舰的任务;二战爆发后,两舰进入了“第二形态”——“甲标的”微型潜艇搭载舰(只有“千代田”完成改装,“千岁”并未以这个形态服役过);至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千岁”与“千代田”又为了补足日本航空母舰的数量缺口,被选中改装成了航空母舰。不过,无论这两艘以“千”字头的地名命名的战舰如何努力“变身”,也终究改变不了自身如同大多数日本战舰一样的命运。
1.一舰多能?
1930年,随着《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日本几乎所有“作战舰艇”的数量都被限制在美、英两方的60%以下。自此以后,日本海军为了寻求击败美国的办法可谓绞尽脑汁,除去完善自己的“九段渐灭作战”理论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希望为自己带来不对称优势的武器——被称为“甲标的”的微型潜艇便是其中的代表。
“甲标的”的开发始于1931年,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为日本海军在舰队决战时提供额外的杀伤手段,来弥补自己数量上的劣势。不过,由于作战潜艇也属于《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范围,因此这种武器的开发被严格保密,对外宣称的设计名义是“反潜轰炸靶舰”——即仅用于反潜训练而非作战武器。在随后的试验中,这型“靶舰”被命名为“甲标的”,意为“甲型靶标”。不过,由于“甲标的”微型潜艇的续航力和索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母舰携带她们进入战场再进行投放。然而,“甲标的”本身都是高度机密的项目,更为大型的母舰自然更加不能明目张胆地以“微型潜艇母舰”的身份设计建造。为了掩人耳目,日本海军决定效仿在“大鲸”号潜艇母舰上的做法,建造一艘具备“双重形态”的“甲标的”母舰。

被选中作为表面功夫的舰型为水上飞机母舰——这种舰型在条约中不被视为作战舰艇,数量上没有限制,但是航速不得高于20节,吨位不得超过一万吨(标准排水量,英制长吨)。最为重要的是,即便改装成“甲标的”母舰后,其露天甲板仍然可以保持水上飞机母舰的形态以操作水上飞机,为“甲标的”们提供侦察信息。不过,在计划阶段,除了“第一形态”的水上飞机母舰和“第二形态”的甲标的母舰外,军令部又提出了更多要求:①能够经过简单改装后在舰艇甲板上降落作战飞机(轮式起落架);②在不搭载飞机和甲标的的情况下可以兼职高速燃油补给舰;③应具备在必要时完全改装成轻型航空母舰的能力。1933年6月,军令部对舰政本部下发了详细的技术指标要求,具体如下:
标准排水量9000吨,航速20节,续航力8000海里/16节
两座双联装八九式12.7cm高炮,6座2双联装九六式25mm高炮
可以携带24架八试水侦(项目计划名,成品为中岛九五式水上侦察机)
作为燃油补给舰时可携带5000吨燃油;作为甲标的母舰时可以携带12艘甲标的
由于燃油补给舰和甲标的母舰均需要跟随主力舰队行动,因此水上飞机母舰的20节航速实际上不能满足其余两项任务的需求,再加上军令部“具备改装成航空母舰”的要求,实际上除了上述的指标要求外,军令部还额外指示舰政本部,动力系统需要留有足够的升级空间,以使其拥有达到28节航速的潜力——1933年11月,这项要求又被提高至30节。军令部计划建造三艘同型舰,并在1934年申请编列预算。三舰均在1934年被列入第二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不过在具体要求上,相比于1933年又多了一些变化。

2.全面发展?
尽管三艘水上飞机母舰/甲标的母舰在1934年才列入计划,但是设计工作早在军令部1933年下达指令之时就已经开始。起初,舰政本部对于军令部的要求有一些不同意见——他们不认为让这型军舰兼任高速燃油补给舰是个好想法。舰政本部认为,对于燃油补给舰这种后勤舰艇来说,过高的航速会使其燃油经济性大跌,会影响其加油能力,如果只是为了这种原因而需要原本设计航速20节的舰艇预留动力改装空间的话得不偿失。不过,军令部并未听进舰政本部的建议,坚持认为“高速”燃油补给舰是必要的,而且目前的预算状况也不允许日本海军再额外新建这类舰艇。不久之后,军令部还为新舰添加了额外的要求——即有在战时短时间内改装成航空母舰的能力。因此,为动力系统留足改装空间更显必要。

舰政本部原本计划在新舰动力舱室周围布置一些小型油箱,这些小型油箱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续航力,也可以在舰艇不携带水上飞机和甲标的时作为配重,使得舰艇重心不致过高。不过,军令部的强硬令这项设想作废。为了能够增加续航力,舰政本部想到了柴油机,他们决定为新舰设计一套柴油机与蒸汽轮机串联的动力系统,巡航时仅使用柴油机,高速航行则由柴油机和蒸汽轮机共同驱动。舰型方面,为了满足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需求而使用了高干舷平甲板船型,生活区和作战指挥区域全部位于舰体前部,后部的露天甲板作为水上飞机起降平台和甲标的投放平台,露天甲板下方即为机库。为了能够吊放空重约40吨的“甲标的”,舰政本部为新舰设计了一套起重系统:在露天甲板与机库连通的舱门四周设置4座立柱,每座立柱支撑一台20吨级的起重机,当舱门打开时由两台起重机合力将一艘“甲标的”自机库中吊出。为了方便“甲标的”在机库内的移动,机库内还计划设置4条运输轨道。在舰艇仍然担当“水上飞机母舰”身份时,这套起重系统则可以用于吊放交通艇和陆军大发动艇;在作为燃油补给舰时,起重系统的支撑立柱还可以作为补给门架使用。在起重系统前后,舰政本部为其设计安装了4座飞机弹射器,两舷和舰艉则各有一部独立于“甲标的”起重系统的起重机,专门用于吊放飞机。

不过,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在新型水上飞机母舰尚未定案时,日本海军内发生了“友鹤事件”,导致日本几乎所有战舰都要进行降低重心的改装,仍在设计中的战舰也不例外——舰政本部于是决定将新型水上飞机母舰的长度缩短,吃水加深,上层建筑缩小。这些改动导致升级动力后的设计航速相比此前降低一节至29节,作为燃油补给舰时(机库安装燃油补给设施)为了维持重心也不能够保证5000吨燃油的携带量。由于“友鹤”的影响,军令部并未对这些缩水的性能表达任何不满。
1934年初,海军开始为丸二计划编列预算,三艘水上飞机母舰共编列了5960万日元的预算,其中两艘为按照原本计划的“甲”型(每艘2080万),一艘为缩小版的“乙”型(1800万)——为了节省预算,缩小版的“乙”型不再需要兼职高速燃油补给舰,也因此不需要预留动力系统的升级空间。“甲”型的设计吨位为10400吨,“乙”型则为9000吨。至于水上飞机母舰和甲标的母舰的性能要求,二者没有任何区别。三舰的建造代号分别为“第1号运送舰”、“第2号运送舰”(两艘“甲”型)和“第3号运送舰”(“乙”型)。1934年11月,“第1号运送舰”率先在吴海军工厂动工;1936年,同型的2号舰在同一工厂开工,两舰分别被命名为“千岁”、“千代田”,即为“千岁型水上飞机母舰”。至于缩小版的“乙”型舰,则为后来的“瑞穗”号水上飞机母舰。

3.超级变变变?
1938年,“千岁”与“千代田”相继加入日本海军服役。由于“友鹤事件”导致的舰长缩短,“千岁”与“千代田”在实际建成后其实并不能携带计划中的24架水上飞机——因为没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实际最大运载数量是20架。由于两舰服役时,日本已经开始全面侵华,因此两舰被立刻调往中国进行支援,不过作为“后勤舰艇”的她们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燃油补给舰使用,并没有参加过正面战斗。1940年,日本开始入侵东南亚,也开始将对英美作战纳入考量,而此时服役不到两年的两艘“千岁”级也准备开始进行“第二形态”的改装——变身成为“甲标的”母舰。

由于日本造船厂繁重的任务,也由于日本海军想要先行验证“甲标的”母舰的战术价值,两艘“千岁”需要分批接受改装。1940年,“千代田”首先驶入船坞进行改装,机库内的维修补给设施全部由更换为为“甲标的”微型潜艇配套的设施,舰艉还添加了两条滑道,因此“甲标的”潜艇除了经由起重系统吊放外,还可自舰艉滑入水中。在搭载预计的12艘“甲标的”同时,“千代田”仍可搭载12架水上飞机遂行侦察任务。1941年,变换为“第二形态”的千代田再度加入现役,不过由于同年日本将美国拖入了战争,“千岁”号未能按计划进行“第二形态”的改装。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千岁”和“千代田”均被编入舰队参战。其中 “千岁”作为旗舰被编入第11航空战队(下辖一艘商船改装的“特设水上飞机母舰”和一艘驱逐舰),任务是在主要行动开始前控制中途岛周边的一座岛礁;“千代田”则被编入主力舰队,计划作为“甲标的”母舰用于主力决战。不过,由于日本计划暴露以及在航空母舰对决中溃败 ,“千岁”和“千代田”也只得和主力舰队一同撤退。在随后的战斗中,“千岁”还遭到了美国“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的攻击,险些沉没。

中途岛海战令日本海军一下损失了四艘大型航空母舰,为了能够尽快补上她们的战力缺口,日本海军开始将造舰重心转移到航空母舰上,同时计划将一批现有舰改造为航空母舰以应急。设计之初就考虑过改装航母需求的“千岁”级当仁不让,被选中进行改装航母的工作。1943年初,“千岁”与“千代田”分别驶入佐世保和横须贺的海军造船厂进行改装。在改装中,两舰移除了上层建筑和露天甲板上的所有设备——舰艇后部的飞行甲板除外,这里虽然在使用中用于操作水上飞机,但是根据设计要求,随时有移除相关设备以供轮式起落架战机降落的能力,因而在改装后这里直接作为机库甲板操作飞机。原本的水上飞机/“甲标的”机库则作为二层机库,用于存储备用飞机。改装后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则位于更高的位置——以原本的“千岁”来看,便是那套“甲标的”起重系统的四根立柱顶端。飞行甲板长180米,最宽处23米,通过一前一后两座升降机与一层机库相连。按照计划,“千岁”和“千代田”可以携带21架零式战斗机和9架九七舰攻,不过这其中7架零战需要系留在甲板上。根据中途岛海战的经验,两舰还添加了一套泡沫消防系统。由于改装后的“千岁”和“千代田”相比此前吨位有大幅增加,因此舰体两侧还增设了两条突出部以提供额外浮力。自卫火力方面,“千岁”和“千代田”安装了4座双联12.7cm八九式高炮和10座三联25mm九六式高炮。

在“千岁”和“千代田”改装过程中,日本海军修改了舰艇分类规则,两舰均被从“千岁型水上飞机母舰”的名录中除名,被归类为“瑞凤型航空母舰”——虽然其实“千岁”和“千代田”与“瑞凤”有着极大的差别,日本海军这样分类只是为了减少行政管理上的麻烦。1944年初,两舰完成改装重新入役。
4.末路
改装完成后以航空母舰面貌重新示人的“千岁”与“千代田”被编入了机动战队,两舰都被编入第三航空战队。由于实力悬殊,两舰很长时间都没有直面美国海军,而是在靠近本土的海域执行一些护航任务。1944年5月,“千岁”与“千代田”启程前往菲律宾,为“阿号作战”做准备。这次作战也是两舰“变身”成为航空母舰后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不过,这场被称作“马里亚纳海战”的战斗却成为了美国人的“射火鸡大赛”,两舰本就为数不多的舰载机几乎损失殆尽,“千代田”还在美军的空袭中受损。

1944年10月,“千岁”和“千代田”加入“捷1号”作战的机动战队,随同“瑞鹤”和“瑞凤”一起执行诱饵任务。这四艘航空母舰进入莱特湾的目的只有一个——吸引美国航母的注意力,以使主力舰队能够在没有空中干扰的情况下歼灭美国登陆部队。在随后爆发的恩加尼奥角海战中,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千岁”被美军舰载机直接击沉,“千代田”号也被打成重伤,失去机动能力,随后被美国巡洋舰队击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