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5、小商品生产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15、小商品生产
小商品生产也叫简单商品生产。它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例如,个体手工业便是典型的小商品生产。在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个体农业有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产品是为了出卖的,因此它也是一种小商品生产。
小商品生产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上有了个体手工业的时候,这种生产便出现了。以后,它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小商品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经济成份,在一个或大或小的范围内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小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以下述两个条件的同时并存为前提:一,社会分工;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他们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必须互相交换产品。但是,由于同时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便决定了这种互通有无必须采取商品买卖的形式,而不可能采取其他别的形式。马克思指出:“只有独立进行,不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当作商品互相对待。”[i]
与上述小商品生产存在的经济条件相联系,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这样两重性质:一方面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劳动。说它是私人劳动,是因为这种劳动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的基础上,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完全是生产者个人的私事,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则为生产者个人所有。说它是社会劳动,是由于每个生产者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他们彼此为对方劳动,每个人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小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其它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等,都是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小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驱。由于小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因而它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经济。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导致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最初便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必须明确,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小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则是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小商品生产者是劳动者,而资本家则是吸血鬼、剥削者。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小商品经济不断地受到排挤,小商品生产者日益陷于贫困破产。但是,资本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扫荡小商品经济。一般说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小商品经济,尤其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更是有如汪洋大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对待人数众多的小农经济的问题,便是一个关系到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能否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否胜利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农民小生产者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是私有者,同时又是劳动者。作为私有者和自己产品的出卖者,他们具有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作为劳动者,他们的根本利益则是和无产阶级一致的,可以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是劳动者,因此,对他们的生产资料便不能象对待剥削者的财产那样,采取剥夺的办法,而只能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有步骤地把他们组织起来,领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从而把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我国曾经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主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ii]“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iii]根据毛主席的伟大教导,我国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工作,使五亿多劳动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永远摆脱了象旧社会那样的贫困破产的命运。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页。
[ii]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1366页。
[iii]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第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