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介绍和想法(书籍推荐改编)

2023-07-15 12:17 作者:am_3_44  | 我要投稿

 诸君贵安,这里是各位喜闻乐见(大概)的书籍推荐环节~今日本人力推一本来自沙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说是推荐这部小说,但这篇文章的目的事实上是带领大家了解这部小说的作者。陀翁的名号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在国内,人们一提到陀翁的名号,似乎总会联想到他的一部知名作品《罪与罚》。但事实上了解陀翁的读者都知道《罪与罚》并不是一部很有陀翁代表性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也没有陀翁的另外几部作品高。《罪与罚》虽然也充斥着陀翁一贯擅长的心理描写,但其题材和情节设置都与陀思陀耶夫斯基正常的风格相去甚远,是一部较为温和“亲民”的作品。如此描述,可能有读者已经意识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正常的风格—没错, 矛盾与疯癫,正是这位俄罗斯帝国主义作家作品的主旋律,而我们今天介绍的这部《卡拉马佐夫兄弟》,正是这种风格的集大成者。  本人无意义为各位剧透这部小说的情节,而小说整体的情节也并不是这位患有癫痫的作家作品的亮点。单纯从情节上来看,用我们的现代语言来说,这似乎是一部“狗血”的作品:父与子的矛盾、兄弟之间的隔阂、为了争夺女人而引发的争斗,这类题材在世界文学中绝非罕见。但让《卡拉马佐夫兄弟》留名于世的是其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作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最著名的读者之一,鲁迅曾经这么评价他的小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正如陀翁的知名另一位读者博尔赫斯所言:“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斯拉夫民族灵魂的迷宫。”他在小说中执着于描写一个人物灵魂的改变,但这种改变不一定是朝着良善的方面(如罪与罚),更多的角色灵魂的归宿是堕入疯魔(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有读者可能会思索:此种堕落,必然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导致了人性的扭曲。然而陀斯托耶夫斯基斩断了这一条唯一的解释出路,在他的小说中,不论人物的出身卑微或富贵,不论他们经历如何,背景如何,最终都殊途同归。陀翁小说中灵魂的堕落,并非由于任何外部因素,而是在灵魂与灵魂的接触中,在民族文化自然的发展过程,“极其自然的”堕落了(一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敌视渗入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加速了俄罗斯民族崩坏的过程)。这种堕落与鲁迅所描述的“国民劣根性”十分相似。但陀斯托耶夫斯基终究与鲁迅是不同的。他并没有像鲁迅剑指此种劣根性,而是“悲观”的认为这是民族灵魂固有的特性,无法改变。而他小说中出现的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则意在说明西方人文理性文化正在加速俄罗斯传统社会的解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确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俄罗斯封建帝国主义者。在《群魔》中,陀斯托耶夫斯基就借由斯塔罗夫金之口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一天有人数学般精准的证明了真理位于基督之外,那我宁愿跟随基督”“应当让俄罗斯动用全体国民的力量去寻找上帝,因为善和恶是在愚昧中诞生的,科学无法产生信仰团结人民。”据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位反理性主义者。  在这位文豪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上述的行文特点达到了其巅峰,而随之而来,在剧情中,俄罗斯各方思想的矛盾也达到了巅峰。象征着普通青年国民的大哥德米特里,象征着接受了西方文化影响的二哥伊凡,以及象征着俄罗斯基督教的三弟阿列克谢,他们正是当时社会上最主流的三种思想的代表,这种矛盾一旦产生,便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老卡拉马佐夫的死亡以及后续的混乱。  遗憾的是陀翁在去世前没能完全完成这部作品,我们无法阅读到托斯托耶夫斯基设想的为阿列克谢创造的结局,不过,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完整的。  这部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让他无疑成为了我们当代的外国读者想要去了解沙俄晚期人们的所思所想的首选途径。在此本人不多做赘述,各位如有兴趣,勿忘择取闲暇时光进行阅读。

对《卡拉马佐夫兄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些介绍和想法(书籍推荐改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