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乡土中国》(费孝通)
打算在这里开辟一个新的区域来写读书笔记啦!
很遗憾,一直以来都没能养成读书这个习惯,但又很希望能拥有这个“好习惯”。所以过去两年,我开始强迫自己读书...但是为什么读?读哪些?读了又能怎么样?不清楚,好像就是单纯地为了读书而读书。今年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多读书,且进行梳理和总结,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喜欢的、看不进去的书就放弃掉,不需要强迫自己。对我来说,读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建立阅读文字的耐心,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人的观点,但大部分都是碎片的,甚至只是图片和视频的刺激,但网络信息中其实并不缺乏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耐心去关注。我很害怕自己连读一篇长微博的耐心都没有,而成为只会被别人的只言片语和短视频带着跑的笨蛋。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够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对自己看过的且喜欢、认同、深受影响的文字做一个梳理和记录,从而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
每次的读书笔记我不会刻意对全书做一个总结,可能会将某些自己印象深刻的文字和观点做一个记录和整理,从记录和梳理开始,慢慢地能多加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更好了~


一、乡土气息源自何处?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二、文字、文盲与农村
为什么说乡下人愚?愚是如何界定的?是站在谁的角度来看的?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
站在文字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说乡下文盲多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呢?乡土社会是一种“面对面社群”,他们有更加完善的交流方式,语言、行话、神情、甚至是气味,人和人的接触并无阻碍,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同时,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习惯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连记忆都是多余的,更别说文字,从语言到文字,是出于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对于反复地在同一定型生活中生活的人们来说,并不是愚到连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况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和达的意都是有限的。
三、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与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将权利和义务分的清清楚楚。在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中,耶稣是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其否定了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他们信仰的是不分差序的兼爱观念。
而我们的差序格局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并且,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和模糊性,中国的普遍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我们讲求的是关系和交情。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等同于绝交,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四、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
在西洋社会中,家庭经营的事务较少,其主要功能就是生儿育女,而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庭这个概念在中国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个社群决不能像西洋家庭一般是临时性的,家必须是绵延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一直所推崇的家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夫妇之间得相敬,亲子之间讲究负责与服从,这都是事业社群的特色。
同时,中国家庭的扩大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联系生活,确实如此)
另外,在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而我们的主轴是纵向的,父子之间、婆媳之间...这就延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种纪律性造就了男女私情之间的淡漠,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这里也就不难理解家族联姻了。这里我想到,即便在我们的现代婚恋观念中,也是十分看重对方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其实本质上也是基于这样传统观念的沿袭,在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婚姻是带有事业社群属性的)。由于中国家族的主轴是同性之间的,纵向的,因此,男女有别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他们认定这道鸿沟不必打破,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行为上(男女授受不亲)和心理上都加以隔离,他们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而不需要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恰(我想这也是长辈不能理解现在年轻人不想结婚的原因之一,本质上是我们对于另一半的需求和过去发生了改变)。于是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五、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经验和长老统治
中国的乡土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经过教化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和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律需要依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而是在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服礼是主动的。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就成为我们所谓的仪式,礼就是按照仪式做的意思(这段解释真的太容易让人理解了)。
那么,礼从何来?当然是教化和习得,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因为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东西),是先于他而存在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是长老统治,是一种教化权力,一种爸爸式的权力。与横暴权力不同,教化权力并不是统治关系,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社会,一方面是为了被教化者。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愿和社会强制的结果。(这句话太妙)所以“子不教,父之过”也是有理有据。
这里我们必须再来谈一个问题,关于乡土社会中的“经验”。理解了这个问题,更能理解礼治为何能在乡土社会中存在。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即可,他们并不需要抽象的、普遍的、笼罩万有的真理。
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的人,他们甚至可以预知年轻的人将要碰到的问题。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经验口口相传。而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的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尊卑不在年龄,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不必再问贵庚,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就远了。(我所在的省份经济不太发达,产业结构比较传统单一,所以很多时候,对于接受了很多网络多元信息的我来说,总觉得外面那些比我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的人所说的话,在我所处的社会中并不能完全适用,反而是爸爸前半生的社会经验、那些我反感不适应、认为落伍了的观念仍能够在我所处的生活中得以施行,这让我时常感到很困惑和痛苦。我没有资格评价爸爸说的话是对还是错,只能说它至少是符合这个目前仍旧发展较慢、变化较少、人们思维固式单一的社会体系的。这点给我的启发在于,我不再那么反抗和排斥爸爸的“社会经验”,同时我看到了他的边界和局限性,这能够帮助我在未来我自己的人生中随时观察周边的环境,依照生活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行事依据,冷静客观地去看待经验与冲突。)
一个另外的问题,为什么说司法程序破坏了礼治秩序?因为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不是在教化人,而是在厘清权利。而这个权利其实是与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违背的,中国的乡土社会本就是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可以是合法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里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

(几句无法归类却值得勾勾画画的题外话):
关于孝: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的了解,而恋爱却是不停止的。(太对了有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有稳定的朋友关系,却很难拥有稳定的爱人关系)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呼...第一期的读书笔记就到这里啦,确实比看完仍在那里清晰多啦!希望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