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第一章:绪论|(一)哲学并不神秘【上】
【写在前面】我看了微信读书app,其《大众哲学》之书籍,是经过阉割后的内容。故而下定决心,找到原版内容,大致如下:
由于是纵向排版,且存在繁体字,阅读尤为不便,故而转译,便于读者阅读。
另外,转译非常耗时耗力,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评论、转发,不求投币,只求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样对大众有些用处的书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哲学并不神秘(上)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假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因为到别处去谋生,或其他原因与我们离别了五六年,忽然有一天又相见了。那时我们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的不同。或者是更苍老了,或者是在知识上有什么进步了。见面之后,大家自然攀谈攀谈,个人把自己所经过的事件诉述一番。这时就有更多很多的事情,是我们发生感触;我们看见在这五六年的期间,大家周围的人,有的长大了,有的死了,倘若我们的周围是商店,是工厂,我们又看见他们有的已经倒闭了,有的繁荣起来,有的不死不活的支持着门面。 此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谈到。但是,事情即使很多,他表现在我们眼中的情形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了,都变了。我们感觉到时间的流去是不可抗的。在时间的过程中,一切事物新生起来,发展起来,一切事物也被摧毁,被消减。我们看见任何事物都没有永久常住的可能,过去了的,便不能再挽回,于是我们都深深地感动叹息;在我们的头脑里,很强烈地浮现着一个【一切皆变的】观念。这时,在无意中我们已有了一种哲学的思想。然而,谁能觉察到这就是哲学思想呢?我们只以为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觉得在这件事情之下所发生的感想也是极平常的感想,与我们素常想象中的高深玄妙的哲学是离的很远很远的。我们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也许还会惊异:为什么很普通的一件事里也会有哲学呢?其实是一点也用不着惊异;我们所以会惊异,是因为我们平常见惯了书本上的哲学,而把真正活的生活中的哲学忘记了。 哲学既然在日常生活里随时可以找到踪迹,那就可以知道它决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了。哲学上告诉我们【万物皆流转】【一切事物离不开运动】等等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与我们友人久别重逢时所得到人世变迁的感想,是具有着同样的来源,同样的性质的。但是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既有着这样大的共通点,两者难道没有分别了吗?如果没有分别,那么日常生活的感想已经等于哲学,何必还要多事去研究哲学,何必还需要哲学家? 这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虽然有共通点,但同时也有差异。我们的感想,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交互错杂的事件反映在我们意识之中所形成的观念。我们所见的人,长大的长大了,我们周围的商店工厂,发达的发达了,倒闭的倒闭了。这一切事件虽然是千差万别,然而综合起来,同样都具有着一个发达和没落的过程,于是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了变动的观念,这就是感想。哲学也和我们的感想一样,从千差万别的事物过程中,看出那共通的综合的形态,因此日常生活里到处有哲学的踪迹。然这【哲学的踪迹】,这感想,是与随时随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结合着,它的表现是零碎的,是比较混杂的。单单这些,还不能成为完全的哲学,只能算哲学的萌芽,或哲学的发端。哲学不能以个别事物中零碎混杂的认识为满足,它要求知道更普遍的、更有系统的、更一般的道理。因为这样,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在哲学里就似乎成了不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的感想都是被临时事件所引起的,临时的个别事件对于我们的感想是很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事件,也许我们始终不会有【一切皆变】的感想。但在哲学里,临时发生的事故就不会那么重要;
完全的哲学理论,不是因偶然的机会突然发现于我们的头脑中,而是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所得的结果。
虽然这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也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基础,但这已经不像感想似的只具有着暂时的、混杂的、零碎的性质,而排除了混杂的性质,向着事物的真理作有系统的深入进去的认识。这是哲学和日常的感想不同的地方。 这样,我们已经知道哲学和日常的感想是一方面有差异,而同时又是有共通点的。
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一方面是对立的,而同时又是统一的。因为两者的统一,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两者的差别,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不仅仅是零碎混杂的感想,而是更有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同时我们才了解,若要能够深刻地一贯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就必须有哲学的根本认识,使思想不至于混乱,不至于因偶然的事件之发生而紊乱了思想的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