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英九陪同!5所985,去台湾了

2023-07-22 22:18 作者:研博通  | 我要投稿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学人绵延的情谊。一纸热情的邀请,拉近了两岸大学间的距离。


近日,应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大陆高校37名师生抵达台湾省,进行参访交流。此访是三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赴台交流,对于促进恢复两岸双向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两岸才情,于斯为盛

今年3月,马英九一行开始了首次大陆之旅。除返乡祭祖、重温历史外,马英九率领30位台湾学生到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参访交流。在交流座谈期间,马英九多次表示希望大陆高校师生也能够赴台交流。


7月15日,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率队,大陆5所高校的青年学子交流团搭乘航班抵达台湾省,开启交流回访行程。


根据马英九基金会所公布的大陆师生具体访台行程,访问团此行共9天行程,前往16个地点,包括高校和知名景点。其中,高校交流是重头戏。目前,在马英九的陪同下,大陆高校师生已先后造访了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和台湾东华大学


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行程安排颇具深意,既有代表台湾本土从古至今历史沿革的景点,也有台积电、捷安特等台湾知名产业,更有与大陆高校颇有渊源的台湾知名院校,可以让大陆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台湾省。


郝平表示,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两岸的未来。2005年,在郝平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时,就曾率领新世纪两岸大学生研习营到访台湾省。时隔18年,再次带着青年学生来到台湾省,近距离感受宝岛的文化和教育氛围,令郝平倍感亲切。相信通过这次参访,两岸青年的交流将更加深入、友谊将更加深厚。


马英九表示,这次陆生参访团顺利来访,是这几年最重要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也是他73岁最好的生日礼物。2008年,已有800多名大陆学生在台就读,到2016年,人数已冲到4.2万人,成长约50倍,两岸年轻人的互动,可谓“浑然天成、欲罢不能”。


同文同种,交流不息


在两岸交流中,高校交流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本次赴台交流的5所大陆高校都与台湾省有着一段段不解之缘,源于大陆高校在深化两岸情谊、创建两岸沟通与友谊之桥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有一座长得像牌坊的二校门,占据校园最核心的位置,几乎所有人都把这座门看作是清华的标志。而在中国另一所大学,七十年代以等比例缩小的方式在行政楼后面也建了一座二校门,通体白色,上面镌刻“清华园”三个金色大字。另一所学校就是位于台湾省的新竹清华大学。


两岸清华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此门正是重要的信物


清华大学二校门今景图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抗战期间曾南迁长沙、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西南联大,在老校长梅贻琦的主持下,艰难办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执掌清华大学17年间,梅贻琦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就了一所世界级名校。


1955年,梅贻琦来到台湾,开始筹办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建立之初的意向是结合清华基金,以恢复近代物理研究所。新竹清华大学沿袭了清华大学的校史、校歌、校徽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于1956年正式开始招生。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两岸清华大学的校长互相出席对方校庆活动,这也是两所清华大学首次共同举行校庆,其情谊生动贴切表达出“清华一家,两岸一家”的寓意。


除新竹清华大学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清华大学与台湾省内众多高等学府和企业开展了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持着绵延不断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势头。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林毅夫教授,出生在中国台湾省,40年前从海峡对面回到祖国大陆,此后亲历和见证了北大和祖国的快速发展。


在今年6月,第十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林毅夫教授自豪地说“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也有我的一份贡献”,并呼吁台湾青年“到大陆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还有这样几位人物非常特殊,他们曾于1949年前在北京大学就读或工作过,后扎根台湾省教育与学术事业,为两岸的学术与文化交流搭建起了往来的桥梁。


曾在北大学习、任教的傅斯年,自1949年1月受命担任台湾大学校长,直至1950年底突然去世,执掌时间在台大历史上并不算长,但他却将自己对现代大学的深入思考烙印在台湾大学的常规建立及制度设置上。傅斯年完全继承了北大的传统,台湾大学才在办学理念上成为五四精神与北大风骨的延续与发扬。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和胡适,先后担任台湾省学术研究最高机构的院长,并为其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大相关院系长期与之学术交流和人员来往,为双方的学术研究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被称为五四时代“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毛子水曾在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后升入本科攻读数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史学系讲师,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49年,毛子水应邀赴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其后的37年中,他讲授国文、论语、翻译文学等课程,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与台湾省亦颇具渊源。


在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左边,是王世杰老校长的雕像。手持书卷的王世杰半身像端立在银杏树下,注视着往来于图书馆的莘莘学子。1929年5月,38岁的王世杰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在就职演讲中他表示:“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在武汉大学任职4年,王世杰励精图治,为了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卸任校长后,王世杰仍十分牵挂他一手创办的武汉大学,时常与校友一同筹划武大在台湾的继续发展


虽然武大最终没有在台湾复校,珞珈工商专科学校亦未成立,但老校长和诸校友一直不懈努力,热心推动此事。


写出巨著《巨流河》的台湾知名文化学者齐邦媛,曾在武汉大学就读。回忆母校时,齐邦媛饱含深情,“那时的武汉大学像一个世外桃源,虽在战争时期,但师生都很安定,有很多名师教我们读最好的书,教我们读书的能力、分辨书的能力。”在《巨流河》中,她还记下了武汉大学名师朱光潜在课堂上讲诗讲到流泪、不让学生扫掉落叶等动人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大学者的温情。


知名女作家苏雪林在武汉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各任教十八年,胡秋原、赵耀东、沈刚伯、严耕望等一批杰出校友,也为台湾省发展、两岸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培育熏陶了一大批经世济民之才,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岳麓书院在台湾教科书上有记载,台湾有过半民众了解岳麓书院。”曾参与第七届“湖湘文化之旅”的台湾观光团成员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流连忘返。湖南大学多次参与承办的台湾青年学子“湖湘文化之旅”,是湖南重要的对台交流品牌项目。自200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数十届,在增进两岸学子的情谊、弘扬湖湘文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1885年,岳麓书院学生左宗棠奏请福建巡抚驻台,推动改设台湾为行省;1695年,岳麓书院山长李中素,任当时台湾三县之一台湾县的知县;1941年,湖大周荫棠教授撰写《台湾郡县建置志》一书,阐述台湾省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指明是非,使无迷惑”;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曾约农、台湾师范大学前校长杜元载、台北市前市长游弥坚等,都曾在湖大学习或任教;马英九的外公秦卓庵则于1916年至1920年就读于湖大工专应化二班。


近年来,湖南大学与台湾省各界交流广泛,与台湾省内高校合作举办“湖湘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国书院学术研讨周”,合作开展“儒家文明与中国书院”主题研究等,也选派学生到台湾省交流学习。


复旦大学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给了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卢丽安


卢丽安1968年生于台湾高雄,从小受家人影响对大陆有着特殊感情。1997年,卢丽安夫妇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成了定居上海的台湾同胞,至今已经近30年。“我以台湾的女儿为荣,我以生为中国人为傲。”不管走到哪里,卢丽安老师爱国爱乡的一颗初心、浓浓的赤子情怀,从未改变。



复旦大学1993年首次招收台湾学生,目前在校台生300余名。为增进两岸青年友谊,该校曾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运动交流赛、台湾大学生江南行夏令营、中华文化研习营等活动,还组织开展在沪台生专项实习“繁星计划”。


苏州大学和台湾东吴大学、内地四所交通大学和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中国还有很多高校见证了两岸“血脉”相连,同根同源。


曾经,一湾浅浅的海峡,让多少人只能望海兴叹,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如今,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许多政策主张变为现实。


两岸高校交流合作不停、不断、不少,正由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洪流,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注:文内容仅作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马英九陪同!5所985,去台湾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