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执政的帝王 商 雍己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以及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传奇。“山南水北为阳”,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着洛河一字排开,举世罕见。百余位帝王在此执政。今天就说说商 雍己。




雍己,姓子名伷,是商朝的第8位君王,前任国王小甲之弟,定都于亳(洛阳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商王小甲死后即位,在位12年,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弟太戊继任。
商王雍己时期的中国是奴隶社会,整个社会由奴隶主、奴隶和平民三大阶级组成。奴隶主大多是由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的。奴隶主本身拥有大量的财富、权力,在战争中又扩大了财富、权力,最终占有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奴隶,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奴隶主这时号称百姓,也就是说奴隶不算数。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氏族公社成员因贫苦沦为奴隶的很少。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男的叫“臣”,女的叫“妾”。在奴隶主眼里,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支配奴隶,包括生命。平民大概就是氏族部落里原有的居民。普通平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打了败仗,被俘沦为奴隶。商王雍己时期,王室分封诸侯,按其班辈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的。商王雍己时期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青铜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交易时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货币。商王雍己时期使用的农具一般为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商王雍己时期铸造作坊发展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作坊中分工细致,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雍己时已经出现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井田出现于商朝。甲骨文的田字,就是把广平的原野上的肥沃的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方方正正的如田字一般。甲骨文“疆理”的“疆”字,是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并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井田。这些井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和贵族的封邑内,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商王经常派臣民到偏远的地方去开垦耕地。这些耕地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井田的方块田大约是100亩(约合今70公亩),称为“一田”。 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