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寿命更短的几个负面情绪:敌意、悲观和胡思乱想
要说“负面情绪对身体不好,积极乐观对身体好”,这些道理我们早就知道,都是常识。但是“常识”不知道的是,到底哪些负面情绪对身体最不好,哪里不好了,很少人就知道了。布莱克本和埃佩尔的《端粒效应》详细介绍了几个让寿命更短的负面情绪,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在意识到自己处于那种情绪的时候,应该采用第三者视角对自己进行关系,及时走出那些负面情绪。
1、敌意
假设你是一个中年男子,性格比较强势。最近你的工作有点不顺利,身边的人跟你配合得也不是很好,你看哪儿都觉得不对。这就是敌意。抱怨排队的队伍长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觉得队伍长是因为排队的那些人都有毛病、他们都在专门跟你做对,那就不正常了。
敌意感强的人中,男性居多。敌意会让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变差,你会陷入更放纵的生活方式,比如贪吃、抽烟、喝酒。你的健康就会变差,而且你的端粒会变短,寿命会更短。
2、悲观
悲观,就是对事物总有一个负面的预期,认为事情总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悲观的人里面女性比较多。
比如在树林里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小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这条小路,觉得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很好玩,可能会有什么惊喜。可是悲观的人,一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总是往坏的一面想 —— 这条路可能危机四伏,也许有野兽,也许有坏人!
悲观的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因为他总是预期自己处理不好,肯定是威胁感大大强于挑战感。悲观者的端粒会更短,寿命更短。那为什么还有人悲观呢?悲观是一种心理保护 —— 保护你不会感到失望。如果你事先预期很好,结果不好,你就会非常失望。结果有的人为了不失望,宁可选择了悲观。
3、胡思乱想
人是一个不“活在当下”的动物。别的动物都是现在干什么事儿就想什么事儿,只有人可以在干一件事儿的时候,想另外一件事。有人做过严肃的大规模研究,人们在一天中50%的时间段内,想的事儿都不是正在经历的事,而且很多情况下人想的是负面的东西。
有个老话说的好,“如果你的愤怒随着时间减弱,你就是做了不公正的事。如果你的愤怒与日俱增,那你肯定经受了不公正的对待。”经受了不公正对待,这种感觉让人难以释怀。英文有个词“rumination”,意指对一件负面事情的耿耿于怀。你明知道这件事想也没用、不值得再想,可是你无法停止想它。它会减弱你的端粒酶,让寿命变短。
最初你只是感觉不好。然后想到这个不好的感觉会影响健康,应该避免啊,可是你又避免不了 —— 所以你就会因为自己感觉不好,而更加感觉不好。越想压制、这些想法就越要出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就可能是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