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4.5 资本是生产的社会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资本是生产的社会关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称,从原始人的石块和木棍起,一切劳动工具、一切生产资料都是资本。给资本下这种定义的目的,是想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把资本说成是人类一切社会生存的永恒不变的条件。
其实,原始人的石块和木棍只是他们的劳动工具,而不是资本。同样地,手工业者的工具和原料,靠个人劳动来经营的农民的农具、种子和耕畜也不是资本。只有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当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和充当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的时候,生产资料才变成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消灭,生产资料便变成公有财产,而不再是资本了。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带有历史上暂时性质的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按马克思的说法,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吸吮活劳动才有生命,吞噬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就愈活跃”[1]。资本体现着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间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的资本家剥削那些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的雇佣工人。这种生产关系,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生产关系一样,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表现为物[2]本身的属性 给资本家带来收入。
资本拜物教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生产资料[3]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能给它的所有者带来经常的不劳而获的收入。
在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起着不同的作用。
企业主用一部分资本建筑厂房,购置设备和机器,采购原料,燃料、辅助材料。这部分资本的价值,按照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消耗或折旧的程度,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这部分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量,因此叫做不变资本。
企业主用另一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力,即雇用工人。企业主用掉这部分资本,而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工人在他企业中生产出来的新价值。我们已经知道,这一新价值大于资本家所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这样,这部分用来雇用工人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量,它由于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而增殖。用来购买劳动力[4]并在生产过程中增殖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用拉丁字母c表示不变资本,用v表示可变资本,用m表示剩余价值[5]。首先把资本分成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是马克思。这种分法揭露了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泉源。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发现,使马克思找到了一把钥匙,来确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并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马克思指出,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新价值,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制成的商品上去。工人劳动,作为一定的具体劳动,把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去;同一的工人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即作为劳动力的一般消耗,创造出新价値。劳动过程的这两方面的区别是极明显的。例如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纺纱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转移到产品上去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就多一倍[6],但他创造的新价值还同从前一样多。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263页。
[2] 生产资料。
[3] 或者是可以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一定数目的货币。
[4] 即雇用工人。
[5] c是德文“constantes kapital”(不变资本)的第一个字母;v是德文“variables kapital”(可变资本)的第一个字母;m是德文“mehrwert”(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字母。
[6] 因为加工的棉花多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