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扬子江文库 吴江风情 阿婆茶

2023-02-13 07:28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扬子江文库 吴江风情 阿婆茶 作者:朱文华 童年时常要跟着外婆,祖母到东邻西舍去喝“阿婆茶”。有时亦邀三五位不等的阿婆来我家吃茶。凡做“茶东”时,我虽年幼帮勿了什么忙,然总是似有小主人的责任感而兴冲冲地忙着往“风炉”里添硬柴,等水沸,做个大人并勿要求做的自告奋勇的小帮手。 那时只觉得,这些阿婆之间,交情都很好,有话随便讲,小活互帮做。由于阿婆们的亲近、和睦,彼此的子媳等小辈亦是友好相处,凡一家有事一般都很主动地亲帮亲,邻帮邻,互卫互补。在我们这些稍有察言观色能力的小伙伴间的感情亦随长而趋,彼此护卫,青梅竹马。同玩共乐,难得争吵,真有似在阿婆交往下,一人带家,亲密交往,和睦相处。由此想到:“金乡邻,银亲眷”,“乡邻好,监(有)金宝”这些处世格言与农村中源渊流长的阿婆茶习俗,以息息相关作比喻尚较确切。 凡年过半百,或花甲内外的老妇,皆被尊称谓阿婆,当时,农家中的阿婆多数仍为家庭之主妇,户主之内助。她们的多数因退出了下田耕耘之主力军地位,肩负着料理家务,带子孙,从而成为阿婆茶的茶友,茶桌上的时主,时客。 阿婆们的自集茶会,似有与一些文人墨客对棋吟诗,一般功士品茗小酌的性共形异,乡村中作东办茶俗称“浦”,办一次茶,称办一“浦”茶。阿婆茶一般仅邀场前宅后,东邻西舍那些平时交往较密,友谊较深的阿婆们,当然,亦有一些婶婶、妈妈、大姑,大嫂之辈,或曰是老,中两代家庭主妇。大都三五成群,非常随便,均按各自的住房环境,或在灶间,或在厢屋,壁脚,围着饭桌、平春(一种低矮的长条桌子)而坐,饮茶闲聊。茶友们的开场白自然是对主人茶点的品评,赞美,寒喧,道谢。说话因无命题而聊天随兴所趋,从家庭琐事互传见闻,谈天说地,漫无边际,说长道短,各抒已见,但她们能基本遵守所谓“随地话,随地消”这一不成文的规矩,有利于彼此能亲善和睦,勿搬弄是非为宗旨。 茶点,一般是有茶必有菜,有菜才备茶,所以亦称“吃菜茶”。均以季节而异品赏时新咸菜。如春季的芥菜、油菜芯,寒冬的杜尚菜,雪里蕻菜。其二便是豆类,以适应阿婆们大多牙力不济之特点,而皆以“灸酥豆”为主,其次是农家普遍具备的“介浜豆”、盐水毛豆等。还有一些熟食类,有咸有甜的青,白塌饼,新麦登场后的麸皮塌饼,炸面饼。有些好客的主妇们有时还做些菜花干、马兰头等为馅的生煎塌饼,也有糖炒园子、木梳糕、莞豆糕之类。 茶叶,均不讲究,夏天有些主家还特泡焦麦芽茶,清暑湿助消化。在平时,为示茶浓而用红茶居多,绿茶较少,以大壶分饮居多,各人一碗较少,在平时大多是泡一二壶分筛供饮,在新年或有亲友来访才以人各泡一碗。当时一般的农家很少见热水瓶,所以泡茶的开水都是在烧硬柴的风炉上,用陶罐或铜罐边“煽”边喝。由于茶友较多而开始的供水都较紧张,以致才有“要吃你壶茶,屁股坐到麻"的俗语,茶友们谈笑闹猛,风炉上煽水繁忙,亲善和睦,直至吃茶散场,风炉熄火。 农村中常见的“阿婆”茶,并无任何固定程式,大都仅以感情亲疏,相邀而聚,尤在农闲时相叙较频繁。当然,逢年过节,亲友来访,家办正事等较含有礼节、回敬、酬谢等类“茶当酒滋味”之因素,诸如: 过新年,吃年茶,它一般均需彼此轮办回敬,故就有别于平时的阿婆茶场面,一般是需邀本宅所在的所谓:东海头、滨底头、×家角之类的小地域,自族里为主体,加贴邻之一些主妇,少则七八人,也有十外人。此虽亦谓阿婆茶,然茶点不能像平时那样以菜、豆挂帅了,基本无菜,一般均装六至八盆较细茶点,除当时大都新年里必备的枣子、麻酥、花生果、麻条,芝麻片之类客货外,需视主妇自制的手艺程度决定茶桌上的花式多样。然一般还是不外于糖炒毛豆、杜印糕、五香豆、葵花子、南瓜子等土副产品,且量多。盆装客货仅作装点而吃光无添,好在各坐上客均是心照不宣的。但不管茶点优拙、丰薄,茶前每人一杯冻米白糖汤甜茶是绝勿能少的。它表示敬祝新年甜密,如意称心,如遗漏,有因此而产生成见的危险,所以主妇对此均很细心,不敢疏忽,且席间还要反复征讯“谁来吃甜茶?”以示慎重礼貌。 此外,凡逢家来女亲友,亦必邀些邻舍阿婆们吃“浦”阿婆茶,作陪客,拉家常,凑闹猛,助兴致。凡有婚、丧、造房等家庭大事,尤是婚事,结束后一般亦要邀集阿婆们喝一“浦”茶,表示酬谢大家的帮忙。 阿婆茶之习俗,在乡村里虽比较普遍,然由于经济基础,民风习俗有异,所以,它的形式表现亦各有所别。吴江的西南、东北二部分地区在茶的质量上有些差别,但内涵是一样的。

扬子江文库 吴江风情 阿婆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