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随笔·架势
太极拳的《打手歌》原文讲到: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所以,就我个人理解,太极拳其实是有抗击打训练的,而且强度不低,只是原则上不会尝试突破自身上限,以避免导致内伤。
在高强度的抗击打条件下,太极拳的架势,或者说防守架势,即在临战时、开打前的这个阶段以及对峙状态下,太极拳家所采用的对战姿势,可能和影视作品上的表现截然不同。
就个人对太极拳内功的揣摩,太极拳的架势应该不是印象中常见的诸如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等;中段防御的架势主要针对涉及器械的训练,对现代搏击其实比较吃亏。
知其雄,守其雌;既然打手,必然防手。那么,在徒手格斗的条件下,太极拳的架势也应该是上段防御,姿势和泰拳等一系列现代搏击所采取的架势差不多。现代搏击的核心打法是KO,也就是通过打击下巴给颈椎施加杠杆力;或者打击耳后,直接给颈椎施加力道;后果就是造成脑干震荡,中枢神经系统的电子传输异常,进而是瞬时瘫痪。所以被KO的感觉就是一种不会死的死,且有致死的可能性;个别人会对这种濒死感上瘾,但此乃题外话。由于这个原理,即使是顶级的综合格斗家也未必能扛得住KO;而其它部位的防御,则通过强化肌肉来提高抗击打能力即可——如果只是防御拳、掌、肘、膝、脚的话。
不过,由于太极拳的打法讲究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所以手应不握拳,而呈爪状。至于步法,则遵循《太极拳之练习谈》所要求的“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何谓“猫行”,简单理解就是外三合。揣摩猫的行走方式,就会发现肩、膝、脚在力道上均垂直于地面,各部位的垂直力道未必总能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也会形成合力垂直于地面而似轴。轴分左右两边,在进退间或欲进欲退间;虽两脚着地,但只存一轴对地面产生力道,即所谓“分虚实”。
综上所述,上段防御,手呈爪状,步如猫行,以至于人模猫样,神似猫形;这就是我习练太极拳将要采用的架势。最后惯例提醒: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若信此说,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