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上)有问题可联系我删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首位,伦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国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已经丧失。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在寻找同盟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便逐步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3)军备竞赛。帝国主义列强在建立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了扩军备战的活动,各国的军备开支都十分庞大。英德两国的海军造舰竞赛尤为激烈,德国疯狂扩充海军,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海上霸权又是英国维持殖民帝国和海外贸易的有力屏障,因而是英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4)巴尔干问题。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形成,军备竞赛又异常激烈,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出现以后,一个具体的争端便有可能导致一场大战。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便从这里点燃。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
①巴尔干战争:1913年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两次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912年因土耳其拒绝马其顿、色雷斯自治,门的内哥罗遂向土尔其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先后参战,结果土耳其战败,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结束了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间的战争。1913年保加利亚在德、奥支持下对塞、希发动进攻,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参战反保。最终保加利亚战败,被迫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失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国家间的对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②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与德军在西线发生的战役。1914年8月依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主力穿过比利时,插入法国北部,向巴黎逼近。同年9月在马恩河附近,德车同英法联军进行了大规模会战。该战役以德军全线撤退、英法联军获胜而结束。马恩河
战役是西线1914年战局的转折点,它宣告了西线德军迅速打败法军的战略计划的破产。此后德军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
③坦能堡战役
④果尔利策战役
⑤凡尔登战役:战役是西线1914年战局的转折点,它宣告了西线德军迅速打败法军的战略计划的破产。此后德军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 1916年德军进攻法军凡尔登阵地的战役。1916年2-9月,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乒攻,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12月法军经过反攻,重新夺回了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这次战役使双方损失惨重,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德军在该战役中的失败,失去了西线作战的主动权。
⑥索姆河战役:1916年英法联军在西线向德军发动的战役。1916年英法联军为了牵制德军,以减轻凡尔登战场的压力,在索姆河地区向德军发动进攻。战争中英军首次使用新式武器﹣﹣坦克,经过激战,英法联军从德军手中夺回了大片领土。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此次战役,双方损失惨重。该战役虽然没有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协约国在此战役后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⑦日德兰战役: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1916年英德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次海战。1916年英国实行海上封锁后欲把波罗的海的德国舰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德国为了扭转不利形势,需要突破海上封锁,准备主动出击。同年,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附近海面上相遇,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英国舰队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仍然掌握着制海权,继续控制着北海水面,德国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召开,实际出席和会的共32个国家。苏俄、战败国被排斥在外。经过激烈的较量和彼此的妥协,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的这些条款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实记录。
和会的决策者是由美英法意四国首脑组成的“四人会议”,而实际操纵会议的是由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列克孟梭组成的“三巨头”,他们决定和会的一切大问题。
召开背景:
(1) 各国人民渴望和平
(2) 战胜国希望处置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
(3) 战败国希望和平环境,休养生息
主要战胜国形成四点共识:
第一, 战败国应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并对协约国在战争中的全部损失进行赔偿,使战胜国获得最大利益;
第二, 为了对付社会主义苏俄,在严惩战败国的同时手下留情,是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成为反苏(俄)反共的屏障;
第三, 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在符合战胜国利益的前提下重建和新建一批民族国家。
第四, 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政府之间的常设国际组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保护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护主要根据战胜国的意志而建立的战后国际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
内容: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战胜国于1919年1月召开了巴黎和会,拟订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内容
关于战争责任/重划德国疆界/瓜分德国的殖民地/限制德国军备/赔款和经济条款
② 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圣日耳曼条约》的签署
③ 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纳依条约》的签署
④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特里亚农和约》的签署
⑤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色佛尔条约》的签署。
⑥ 1920年1月20日建立国际联盟,规定“委任统治”制度
实质:
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划定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是美、凡尔赛体系在斗争和妥协中建立,又将在矛盾中削弱、崩溃。英、法、意、日等列强为建立各自的霸权而进行分赃的产物,也是战胜国意志的集中体现。
(1)凡尔赛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残酷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加剧。
(2)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分赃、妥协的产物,各国实力不等,分赃不均,矛盾进一步激化。
(3)战胜国列强推行委任统治以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殖民地人民头上套上了新的枷锁。
(4)凡尔赛体系缺乏调停内部纷争的有效手段。作为维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科序"的主要工具﹣ 国际联盟,没有及时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相应的调节机构。
(5)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导致民族自决原则被战胜国操纵,在一些国家中产生了新的民族矛盾,造成中欧的巴尔干化。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会议的继续,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最后签订三个条约。
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形势与站前相比有了新变化
(2)战后,英美日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某些与战前不同的重要变化。英日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美日在对华政策尖锐对立,战后日益突出。美国“门户开放”原则与日本独霸中国政策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
(3)一战后,美日崛起,围绕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美日英开展军备竞赛。
内容:
1921年11月12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 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华盛顿会议。
帝国主义列强先后签订了
1921年12月13日《四国条约》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
1922年2月6日《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九国公约》分别就远东及太平洋问题。
限制军备问题和侵略中国的具体原则问题达成了妥协
(1)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
(2)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
(3)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意义: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华盛顿体系是对凡尔赛体系的修改和补充,是"一战"后列强在远东和亚太地区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2)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暂时遏制了日本的扩张野心。但是日本独霸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必会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美国作为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也必然会与日本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史称"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共产国际
背景:一战爆发后,资本主义内部各种矛盾急剧尖锐,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国际工人运动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建立:1919年列宁创建的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于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举行。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作为它的支部,直接接受它的领导。它是高度集中的领导中心,统一领导各国革命运动,各国党必须执行它的决定。它有权决定各国党的路线、策略和各国党的领导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国党的决定,开除和解散任何一个支部,向各国党派出常驻代表。只有俄共在国际中占有与众不同的地位。
解散:为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评价:
①捍卫并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第二国际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推动和帮助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斗争中培养了一批骨干,促进了各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③制定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领导了许多重大的革命斗争。
④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大危机(内涵、表现、后果)
内涵: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表现:(1)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突然崩盘
(2)危机波及工农业生产。
(3)1931年5月,维也纳银行宣布破产。7月,达姆斯纳特银行破产,柏林证券交易所关闭。
(4)危机使英国的农业和外贸出口遭受重创
特点:(1)生产下降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失业率之高
(2)深刻的农业危机与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工业危机相伴随
(3)这次危机之后没有出现以往常见的经济复苏,而是从1933年开始进入“特种萧条”,知道1936年各国生产才有复苏的迹象,但1937年下半年美英法又出现了新的危机。
原因:
根因: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和美国战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对经济危机的爆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秩序,战后重建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
(2) 美国的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
(3)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
(4) 证券市场缺乏监管
影响(后果):
(1) 危机造成大规模的失业;
(2) 社会不公平现象在危机中更加突出;
(3) 大规模的失业和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造成人们的强烈不满和社会混乱;
(4) 使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
(5) 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质检的矛盾;
(6) 各国间的金融货币战也随即展开
二战期间重要的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是中国、英国、美国于1943年11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12月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会议决定: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议最后通过了《德黑兰宣言》,表示三国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并在战后继续合作。此会议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于1945年2月在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欧洲战后重组问题。雅尔塔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形成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茨坦会议:是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于1945年7-8月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三次会晤。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俄国革命战时共产主义
内容:
(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
(2)将工业收归国有。在城市,除大工业,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
(3)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4)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
作用与后果: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苏维埃政权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由于政府实行粮食垄断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7俄国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得名。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沙皇政府在一战中失利,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不从一战中退出。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者攻占冬宫,革命取得胜利。
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通过的一系列法令,就破除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旧法令,在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革命彻底改变了落后的俄国的历史发展方向,开始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为把俄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统治的阵地,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力量,为各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开辟了广泛的可能性和现实道路,推动了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的革命运动。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和运动到现实的巨大飞跃,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一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
④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从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竞争,成为世界现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节苏维埃俄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斗争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
又称凯末尔革命,1918年-1923年由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一战后,土耳其面临被协约国瓜分的威胁,凯末尔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维护民族独立,革命分为三个阶段:政治组织时期、民族独立战争时期、外交谈判时期。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