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宋濂 字景濂

宋濂 字景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浙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远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裔屡次迁徙,至六世祖始从义乌迁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又谓浦江人。宋濂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元末,朱元璋称帝,首创明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学。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县),途中病死于夔州(一说自尽)。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传记用笔细腻而简炼,较著名所知的作品有《王冕传》、《李疑传》及《秦士录》;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伯温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统帅 D
(非其所长。)
武力 D
(非其所长。)
军谋 D
(非其所长。)
智略 A+
(宋濂英敏强记,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大江以南,最号博学者也。为文醇深演迤,变化莫测,与古作者并。刘基尝为太祖言:“今天下文章,宋濂第一。”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太子宽大仁明,天下归心爱戴,濂之功居多。)
内政 B
(宋濂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天下既定,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上喜濂博洽,欲试以政事。濂谢曰:“臣无他长,徒以文墨蒙恩。受职无状,臣不足惜,恐终负陛下。”上以为然,卒不令参预中书。)
魅力 S
(宋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太祖廷誉之曰:“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其为当世取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