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介镜头下的多幅图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媒介、多媒体的生活语境中,观众不单单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愿意更多地与相关媒体渠道进行互动,让自己拥有了对于信息处理的主体性,给予媒介输出者更多的反馈。自电影艺术诞生以来,用镜头讲故事、用镜头纪录故事一直是电影让观众着迷的原因,电影用丰富绚丽的影像画面和生动生活的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电影的拍摄承载物也从胶片发展到了数字技术,剪辑也从线性剪辑方式发展到非线性剪辑方式,拍摄与剪辑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技术更新带给电影艺术一次又一次革新,但是在新媒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vlog”纪录生活的方式被众多年轻人所青睐,观众更愿意参与到影像画面的组接过程,他们利用手边纪录生活的机器——手机、微单或者是GoPro等相关简易设备,纪录下自己的生活碎片,利用操作简单的剪辑软件将自己的生活碎片进行组接和重构,留下自己的“艺术创作”作品,众多手机厂商也将核心竞争力放在了摄影环节中的升级镜头模块,以更高清像素和更专业的操作方式吸引消费者,而手机拍摄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传播特征与观看属性也让电影叙事的表达更加碎片化,手机独特的碎片化属性也为影片带来了不同的叙事特征,手机也在电影模式的加持下展现出视觉创新效果,也为传统电影制作带来不少启示。正如苹果公司2022年用iPhone拍摄的贺岁片《卷土重来》,展现了技术创新对电影制作模式的影响,但是短片的内核仍然是传递人文诉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手机拍摄出的影片不乏有优秀的作品诞生,手机拍摄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肖恩·贝克用iPhone5s拍摄的电影《橘色》,在2015年圣丹斯电影节收获众多赞誉,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手机拍摄电影的方式在技术方面已经趋近成熟。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都跟着电影本体的深入以及表达范畴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不断发生着变化,电影影像的播放方式以及拍摄方式都跟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在众多手机厂商的竞争下,手机拍摄的性能不断增强,给电影的拍摄者们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和更加主动的拍摄态度,另一方面,手机的便携性也为拍摄场景的变更和转换提供了条件,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跟着视听手法的创新而衍生出不同的变化,这一变更同样也意味着,对手机拍摄电影的视听创新手法的研究也是理解当代电影的必要方式,也与日益观众喜爱的碎片化的视觉观赏方式呈现出相应的粘合关系。在2018年,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创作的《三分钟》则是用iPhone X手机进行拍摄完成的,他借助手机中的广角镜头、航拍等拍摄方式,将手机拍摄的便携性与专业的拍摄团队相结合。一年后,贾樟柯导演的6分钟贺岁短片《一个桶》借助了iPhone Xs手机拍摄制作完成,手机摄影功能的提升为短片的前期拍摄阶段提供了不小的支持,在后期制作阶段中,前期拍摄的顺利完成也对后期调色阶段提供了不小的帮助,更好地呈现出了电影效果。
2022年1月21日,苹果官方发布了由中国导演、中国演员拍摄的贺岁微电影《卷土重来》,全片由iPhone 13 pro拍摄完成,利用手机所具有的微距模式和广角模式,多层次地展现出了中国乡村图景。在张猛导演的镜头下,《卷土重来》讲述了替身演员归乡之后被错误地认为是导演,并带领家乡的村民们拍摄了一部宣传家乡的科幻短片的故事,在影片中,一群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影拍摄制作的村民们要进行专业性的电影拍摄,两相反差对比下,增强了不小的喜剧效果和戏剧张力,也表现出家乡的村民们对团聚的渴望和期盼,通过手机拍摄模式的更新,影像内容也实现了电影场景的理想化建构和人物情绪的焦点转移,形成了视听表达部分的有效创新。在影片中,张猛导演运用全景景别和大景深的方式将人物、环境全部置于一体,荒凉的土地和来自城市的失意游子以及驻守乡村的村民们全部寓于画面中,荒凉的大场景将失意的小人物衬托地更加渺小,也让孤独落寞的气氛与期盼团聚的愿望相互辉映,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对理想追逐的浪漫色彩,张猛导演所擅长的废墟美学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电影不是对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电影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不单单需要创作者在编码时为符号赋予意义,更需要观众在观看过后能有解读和产生共鸣的能力。张猛导演在科幻类型的叙事内容中选取了传统元素——宇宙文本,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关于中国乡土文化,以小乡村折射宇宙,也体现出对现实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毛驴”与“火星”是影片《卷土重来》中重要的符号建构,在拍摄带有科幻元素的场景时,影像内容中大多采用紫色和蓝色作为主要的色彩基调,营造出神秘和忧郁的氛围,选取“火星”这一符号,不仅给电影赋予一定的科幻类型意义,更能提升观众的观影兴趣,并且在火星和地球的遥远距离之下,也展现出了归乡游子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村民们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常回家看看”的故乡故土情怀。
手机拍摄电影的形式是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传统影视行业的又一场技术变革,如今,智能手机的性能提升使得电影的基础创作进入了非专业人士的日常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手机拍摄的电影作品借助科技的不断创新而日益成熟和完善。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一直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着电影艺术进行变革。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出现,从黑白影像画面到彩色电影的出现,从2D电影到3D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虽然目前手机作为主要拍摄形式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影视拍摄方式,要完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在手机镜头上仍然要加入不少的专业设备起到辅助作用,并以此来解决在手机拍摄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智能手机在摄影功能上的日新月异,同时针对各种型号手机所开发出的稳定器和外置镜头,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2012 年第一部手机拍摄的长片电影《橄榄》 入围 New Media 电影节后,手机拍摄的电影便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马力克·本德耶卢导演的《寻找小糖人》荣获第 85 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肖恩·贝克导演的《橘色》入围第 25 届哥谭独立电影奖和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独立摄影机奖; 《佛罗里达乐园》在 2017 年、2018 年两年分别获得了各大电影节评选的将近 30 个 大 小 奖 项;《失心病狂》荣获 2019 年第 39 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同年《高飞鸟》入围第 29 届哥谭独立电影奖和第 35 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剧本奖。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手机拍摄的电影获奖正在遍地开花[1]。这也可以看出不少导演也涉足手机电影领域,这一现象也让更多的影视设备生产公司去关注这一领域,去研发更多适配于手机的辅助设备,选择用手机进行电影创作也不止是非专业人士的选择,对电影作品的制作流程也带来不小的革新,也能积极调动观众对电影创作的主动性,手机拍摄电影模式的不断革新同样也会为电影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杨恒.手机拍电影:电影制作新趋势[J].电影文学,2020(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