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瞎扯淡第4期——为师者亦须与时俱进》

随着格里芬远渡东部,2月出战以来不仅个人表现出色,同时让活塞2月至今未尝一败(截止于2018年2月8日)。见此情景,就有球迷有如图发言:

于是批判老里弗斯的声音也随着这个评论也汇聚过来。
平心而论,里弗斯在竞争激烈的NBA里,到底是如何摸爬滚打生存这么多年的?他到底是不是个好教练?
要讨论这个,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里弗斯本人过往:
里弗斯是球员退役后转型教练,显然不是那种以构建体系见长的学院派教练,他拥有一个可谓成功的球员生涯:大学时期1982年代表美国参加世锦赛,作为球队得分王拿到MVP为美国拿到银牌。1983年以二轮第7位进入NBA,1986-87赛季场均两双12.8分10助攻,1988年进入全明星。
而转型教练方面,里弗斯也相当成功:1999-00赛季是里弗斯首次作为NBA主帅带领球队的赛季,球队里首发阵容5人中4人未经历选秀进入NBA。在这样的鱼腩球队开始生涯可谓是噩梦难度一般,但里弗斯却化腐朽为神奇让这支鱼腩球队拿到了50%胜率,以一场胜利之差错失东部前八遗憾无缘季后赛,随后随着我们中国球迷熟悉的麦迪的加盟,球队连续3年进入季后赛,可以说里弗斯本人作为主教练在起步生涯展示了相当出色的主教练带队能力。
而随着生涯历程推进,里弗斯在凯尔特人领导着由皮尔斯、加内特、雷阿伦构建成的三巨头拿到了总冠军,从此加冕“冠军教头”的美誉,也为其拥有在圈内拥有相当的人气奠定了基础。
关于多数球员转型主教练成功的案例,多数都有擅长亲和与球员的关系这一特点。里弗斯常被称赞为“心灵鸡汤”大师,因为他擅长把握球员心理状态,善于在适当之时对球员刺激领他们总能拥有饱满激昂的情绪。也正是这一点,才能让里弗斯在凯尔特人时,手握一手好牌能够很好地打出去,毕竟在战术水平还在上升发展期的时间里,当球队同时拥有多个大佬时,只要让他们能够安心在一起合作打球,稍微能调配好大佬之间的球权分配,基本就能打出好的成绩。
由此看来,就履历来说,里弗斯或许算不上大师级别的主教练,但,也是一个值得得到正面评价的主教练。同时,也是名师出高徒,里弗斯也带出了菜鸟赛季得最佳主帅得汤姆·锡伯杜与菜鸟赛季就夺冠得冠军教头泰伦·卢,前者学到了里弗斯得防守哲学,后者学会如何调整球员的心理。
那么,既然理论来说评价这么好,为何现在很多球迷对他的评价如今越来越差了呢?
这就必须得说球场适用体系的发展进步了:
在上世纪40年代时,篮球场上都还是小个子狂野奔跑的景观,而一名叫乔治麦肯的巨人打破了球场的宁静。在那个平均身高并不高的时代里,乔治那2米08的身高可以说一柱擎天,伸手也是遮天蔽日,身材高大的他总能够在篮筐下为所欲为。从那个时候开始,篮球运动中除了“团队合作”以外,多了一个“越接近篮筐越容易得分”理念。(此处尤为强调时高度上接近篮筐)也首次引入了“巨星”这个概念。
从那时候开始,球队构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便是“找到一个强大有力的内线球员”。
关于一股脑优先寻求统治级内线情况的直到90年代,迈克尔·乔丹带领的公牛王朝将其彻底扭转,为何说是迈克尔·乔丹而不是此前的外围大佬呢?因为公牛王朝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球队内线并不算出众,主打外围火力的球队,他们在两个三连冠期间拥有过的最知名的内线,一个是“眼镜蛇”格兰特,另一个时“大虫”罗德曼。两人都是偏功能性的球员,均非善于个人攻击。公牛以乔丹为得分核心,从皮蓬作为进攻发起点组织。几乎统治了上世纪整个90年代。
而乔丹之后,战术核心得分手从强力内线也逐渐调整为不受位置限定得超级得分手。而此处不提80年代J博士因为曾看过那时候的比赛录像:大部分进攻也都优先将球交给内线要位得大个子,J博士这样的外线得分机会多在于攻防转换中抢分,亦或者整体移动进入死局时,强行突破造犯规取分,属于抢分型球员定位,并没有刻意安排战术地位。因此可以说虽然J博士已经跨入了超级得分手得行列,但外围超级得分手并没有真正进入拥有得分核心得战术定位。
从乔丹时代以来,NBA的攻防战术变得更加丰富:
从过去最为简单的内线强压被包夹围攻就分球出去让外边捡漏,进入到了为核心得分手创造出手舒适得分空间,比拼核心得分能力的时代。于是见到了晚80后以及90后见证的超级核心辉煌的时代。
因为彻底围绕球队王牌核心构建阵容,彻底以球队王牌构建一切战术,这让球队明星拥有了乔丹时代前从未拥有过的联盟地位。而这样围绕核心打的体系里最拔尖的就得数三角进攻了,三角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为核心得分手创造舒适得分空间见长,让核心得分手从经常落入1V5能够优化到尽可能多为1v1,利用核心得分手杀伤力在一对一中破坏场上的攻守平衡,改变对方的防守重心。(这一个思路在好些体系构建能力较为平庸的教练那至今沿用)
单纯依赖球队核心得分手的模式在最新的这一代又遇上了瓶颈,其原因在于一旦核心得分手不在场时,球队进攻就很容易陷入停滞,缺乏方向感。而从近几年开始,善于构建球队攻防体系的教练逐渐重新获得在联盟中重要的地位。
典型如马刺、爵士、勇士这样的球队,因为主教练在进攻端整体方针设立明确,在强度并不是非常高的时候,哪怕核心得分手不在场也能一段时间对进攻火力短时间续航。这样的变化从整场比赛来看,效果就是当拥有明确攻守体系的队伍在面对主要依赖核心来进行比赛的球队对决时,一旦双方核心得分手不在场,拥有明确攻防体系的队伍会显得“板凳席更具有深度”。
这里就得说回里弗斯了,里弗斯教练在本世纪初到2010年期间都一直是得到众多人认可的优秀教练,但仅仅过了几年,联盟篮球秋风发生改变后,一大批学院派教练重新涌入NBA,缺乏超级核心球员的球队尝试通过发觉善于构建好的攻守体系的教练,围绕教练进行阵容构建。这也打造了一批“体系型球星”,这些球员并不善于自己整场比赛什么都做暴力影响比赛,但是他们对于各个球队来说可谓即插即用,只要能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即可发光发热。
上述“体系型球星”平时绝大多数不会很轻易地被交易,而通过了交易后在新的体系明确下依旧能够稳定乃至超出之前发挥的情况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格里芬、还有就是交易送到凯尔特人的欧文。两人在换了教练后,在更加善于构建体系并对球员给予更加精准定位的新环境下,打出了更加具有观赏性的表演,而且以往被评价“不善于防守”的两人也在新的体系下得到了自己防守端的弱项上的保护,提高了个人防守效率,这也说明了一个善于构建攻防体系的教练能够更好地挖掘球队球员的潜力以及天赋。
教练往往也是一代一代换,每次换代也伴随着一个风格模式的教练的交替,而久久未曾离职的不得不提马刺队的波波维奇。作为现马刺教父级的人物,波波维奇的执教理念发生过多次转变:最早的时候双塔碾压,接着超级大前锋邓肯的单抗几年,随着邓肯老化,很快将球队球权重心调整到外围走向了GDP三驾马车时代,而在詹姆斯加盟热火带领起了“加速篮球”之时,马刺也开始用更快的转移球配合内外兼修的多点进攻打出了马刺系最为华丽的攻防表演,也引发了联盟球队对于进攻整体性追求的狂潮,最终在挖掘出莱昂纳多后,根据自己阵容条件以及联盟局势走起了“假慢真快”的新节奏。
另外不得不说,虽然波波老爷子嘴上对于现在三分投射增加嗤之以鼻,也曾说出过“我恨不得把这三分线给拆了”的抱怨,但他自己却在战术布置时从来不拒绝任何可以为自己增添得分的可能,与时俱进甚至走在战术布置理念的最前端,这时让波波维奇长久屹立在联盟常青树一般顶级强队马刺队的主教练之位的主要原因。
经常说“人老了容易固执”,确实如此,不少教练也知道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过往的成功会令其对眼前事物判断造成干扰。菜鸟教练拿最佳主帅奖项实属不易,也证明了像里弗斯这样的教练的才华。但如果沉迷于过去的辉煌,并没有对于自己的弱项不足进行适当地补充,只会在惨烈的竞争中不进则退。里弗斯的辉煌并非单纯好运能抱紧三巨头的大腿,他能够稳住一帮有才华的人在他手下安心打球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然而仅仅止步于此的话,当大家都会如何掌控好球员心理时,里弗斯作为主教练手上还有几把别人没有的刷子就决定他还能在这惨烈的竞争中苟活几时。
故,为师者,亦须与时俱进,方才可引导他人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