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世界史)入门书之四——童书篇
一、缘起:我为何还在看世界史的童书
当教辅热在“双减”浪潮中极速降温,如何安置神兽们无法安放的童年?家长们再次陷入了困窘。如果能进行素质教育,而且留给自己一份清静,最好还能默默提高语文表达、外语能力,那就更好了。
是不是太奢侈了?
其实一点都不。我一直对教辅热保持着高度警惕,某某思那种李白有几种死法的教学法,除了给家长一个孩子学到了很多的假象,抹杀的却是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
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体育课未必等于体育,音乐课未必等于音乐,同样语文课也未必能体悟到文学的美好,历史课也未必能学到良好的思辨能力。
然而,外语可以是学到新知识的窗口,历史可以教会你看待分析这个世界的方法。
就有那么两部童书,用美好的语言,讲述着文明的过程,同时蕴含着分析、观察世界的方法,就是常说的批判性思考力(critical thinking)。
其实那些贵得惊人的国际课程,自己就可以在家学到。
所以我一直在找寻适合十几岁小孩子的世界史童书,理由很简单,就像前几篇文章说到的,我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完整的思辨、逻辑训练,找回童书的同时,其实是在找回自己缺失的童年环节。
二 、老祖宗:房龙《人类的故事》

威廉·房龙是二十世纪初传奇的历史作家,成功地将两千年来一般是西方上层阶级享有的古典教育通俗化,准确说来是童书化,使之成为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生的读物,同时保留了这类书籍应有的深度与见识。
而且让他没想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正逢大学普及化,中产阶级极速膨胀,人们都想感受曾经的精英教育,于是这本书在成人世界也热销一时。
生动、优美、通俗、深度,几个因素都有了,然后获得了第一届纽伯瑞NewBery奖,很多家长和小朋友都知道这个奖项的分量吧。
我喜欢他simple and elegant的英文,看着很享受。比如序章里,借着12、3岁的自己一层层登上阿姆斯特丹大教堂塔楼,远望山川与古老遗迹 的经历,隐喻攀登历史经验大厦之旅的不易与新奇,当他站在钟楼之颠:
We had reached the highest gallery.Above us the sky.Below us the city—a little toy-town……(我们爬上了顶层,在我们之上是天空,在我们之下是城市——玩具般的小城)
从小就可以在字里行间领略英文之美,如果只看中译本,如同唐诗英译,难免韵味不在。
至于这样的文字搭建的历史大厦,其深度让人惊喜:
口说无凭,就借着罗马与迦太基这一篇来说明。
古典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透过政府的形态,追溯兴亡之迹。他提到罗马的争霸对手迦太基时,说一小批不知疲倦、聪慧而野心勃勃的富商,像治理企业一样治理这个国家,他们在密室里决定了许多大事,然而它的表皮又是民主的,所以富商总是在满足人民的呼声,做许多有益民生的事,特别是保证面包与工作。
这不就是特朗普治下的米帝吗,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这就是历史的教益。
至于罗马,从台伯河边的小城,到环绕整个地中海的霸国,除了拥有良好的政府,还有成功的战略,房龙那句英文我至今都记得:
And real strength of Rome lay in the countrydistrict outside her wall.(罗马的实力在城墙之外)
突破城邦的狭隘血统界限,让广大的异族感受到与罗马利益与共,更重要的是认同其理念,这就是后世所谓“帝国的技艺”。
当迦太基听说远方的一个小村庄,叫什么罗马的,在崛起,毫不犹豫地要马上毁灭这个威胁自己霸权的对手。
罗马也是这么想的,房龙寥寥几笔,写尽了迦太基毁灭时的惨状。
这样的争霸戏码,将来同样会不断重演。
迦太基、罗马的山川形胜, 名将们的战略部署、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也在这一篇中被勾勒。
有时候你问西方精英思考世界的模式是怎样的,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就可以给出答案。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个给孩子讲故事的高手,其实是一个史识深邃的学者,这种人写的书,大人看也受益良多。

除了英文、历史的知识,看待事物的观察力、分析力,只要加一个小小的环节,就可以让你的孩子们获得逻辑力。
很简单,那就是复述。
房龙的文章有很清晰的时间、因果链条,这在每个阶段所设的总结篇里,更为明显,数个复杂的文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跨度,短短的篇幅里,就能将其清晰概括。
小朋友乃至成年人试着去复述,去输出,其实就是在复制房龙强大的逻辑力。
三、苏珊·鲍尔《世界的故事》
苏三老师的介绍参见前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她的理念就是,无需昂贵的私立学校,在家也能教出通才式的少年。

《世界的故事》,拥有人类的故事所具有的一切优势,而且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涉及的文明区域更为广泛,与房龙传统的西方中心论不同,更偏向东方,特别是其中有大量关于中国的内容。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儿童版全球史。
难怪成为了最畅销的历史类儿童书籍。
依然是一个个的故事,依然是美好的英文,还是要特别申明,简单不意味着浅显,和房龙一样,里面词汇典雅,可以为将来学术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段时间阿富汗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我又把其中阿富汗的两篇看完,竟然发现作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把阿富汗问题的前世今生说得透透的。
难怪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读完其原版后,她的家长说道,我已预感到这个时代孩子的知识体系与我们这代相比,将大不一样,只是没想到这天来的如此之快。
四 结语
房龙与苏三写的童书,对于孩子,是外语、知识、见识、逻辑四者兼得。对于大人,是找回少年的时代教育缺失环节的最佳方式,是解开中学历史应试噩梦的咒语。
然而你还是有选择困难的话,我再说一遍:
同是写给儿童的世界史读物,苏三老师文笔虽美,经典虽熟,史识终究不及百年前的威廉房龙,如果苏珊鲍尔老师是娓娓道来的话,房龙的英文,有一种公共演讲的气势,就是霍姆斯大法官判词的气势,或许更符合古典教育的本质。好在苏三老师后来居上,涉及的文明更全面,全球史的视角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