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清北】2022年北京大学645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645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叶朗
《中国美学史范畴》 山西教育出版社 王振复
《新编中国哲学史》 人大出版社 张立文
盛世清北建议:
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重难点知识梳理
北京大学645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盛世清北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
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
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
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
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
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
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2、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
1、美学史的研究对象
1)美学史是硏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每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总是集中地表现在每个时代的一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中。而这些大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又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2)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例如,唐代美学中“境”这范畴就是唐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宋代美学中“韵这个范畴就是宋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期岀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
一)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先秦、两汉
1、先秦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岀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理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样一种社会亲件,使得先秦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美学家如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都是大哲学家。他们的美学是他们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2、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时期发端是哲学的发端。这个时期,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孔子的美学。但从历史影响来看,老子、《易传》、庄子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孔子。《管子》四篇也很重要。而汉代美学是先秦美学和魏晋南北朝美学之间的一种过渡开态,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
1、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美学家们围绕着审美意象这个中心,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规律展开了多种方面、多种走向、多种层次的探讨、研究和分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魏晋南北朝和明代后期
2、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动的时代,又是一个政治大动乱的时代,出现思想解放的局面。这是先秦之后第二度的百家争鸣的时代。理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样一种社会亲件,使得魏晋南北朝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明代后期,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与此相适应,在思想领域中岀现了以李贽晢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种思想解放潮流(包括在」潮流中涌现出来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有力地冲击着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1、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中国近代美学,主要就是梁启超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以及鲁迅(早期鲁迅)、蔡元培的美学。 四、对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的流行观念的考察
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所以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所以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1、这种看法为很多人所接受,但并不符合事实
(1)从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很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美学体系都不能归结为重表现的美学。如先秦美学中老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易传》的美学、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等
考研真题
以下为北京大学645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考研历年真题回顾:
2014年北大美学考研真题
中国美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山水以形媚道
2. 兴趣
3. 大乐与天地同和
4. 诗人之境
5. 董其昌的
二、 简答题
1. 简述10年来中国美学关注的问题
2. 《人物志》人物品藻的美学价值
3. 王阳明哲学影响下的明清的美学思想
4. 逸品的发展史
三、论述题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1. 材料中表现的苏轼的美学思想 2
2. 材料中概括审美发展史。
西方美学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质料
2. 我思故我在
3.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4. 自然态度
二、 简答题
1. 洞穴理论
2. 席勒的美育理论
3. 毕达哥拉斯哲学与美学的分野
4. 海德格尔的此在
三、论述题
中世纪的美学成果及其意义
试从西方美学史上,结合美学家的理论论述“共通感”的美学意义
考研经验
莎士比亚曾说过“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反之,好的习惯会带你走向成功的大道。对于正在准备2022年考研的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你事半功倍。下面盛世清北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
1.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复习计划也会不同。但在复习计划里一定要明确一点:多长时间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并且要尽量将这样的计划做细一些,最好细致到一周内(甚至一天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这样详细的计划会让你的复习更有目标感,落实起来有据可依。此外,在制定复习计划时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科目,为薄弱科目的复习多安排些时间。总之,考研复习就像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坚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绩。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制定完复习计划后,一定要严格执行,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复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复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复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复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复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的复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复习中去。总之,千万不要当“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的蹉跎先生。
3.做好笔记
认真复习、听辅导讲座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必要时候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笔。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后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我们在记忆一些知识点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反复识记的方式,即一遍一遍地背。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结合在一起使用,记忆效果会更好。举例来说,当识记完一部分知识点之后,合上书,将刚才所识记的内容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似的放一遍。在放的过程中,遇到“卡带”时候,即回忆不出来的时候,再重新识记这部分内容。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以在你出去散步或者上卫生间的时候使用:在头脑里问自己几个关于刚才识记内容的问题,要求自己回答。如果回答不出来,回到自习室后马上翻看书或笔记将之记下来。这就好比牛反刍,虽然将食物吃下去,其中可能有“夹生”的东西,休息时,再把食物回到口腔里,细细地加以咀嚼。
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脑筋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重现”,使其显得突出、显眼、深刻,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经常这样回忆,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还能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此外,回忆是复习成果的无声表达,如果表达不出来,会很着急地看书、翻笔记,自觉地把遗忘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这样看书和整理笔记就有了更明确的目的,积极性也自然得到提高。
5.过度学习150%
有的同学可能想,为了增加我们记忆的巩固程度,那我就反复地、不间断地记呗。因为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嘛!但是,考研的知识点确实太多了,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的、不间断的记忆。即使有足够的时间记忆,我们也会发现,记忆效果并不与记忆次数呈单纯的正比关系。研究发现: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佳。即过度学习150%时效果最佳,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很不经济,因为过度学习太多,会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不进去,从而导致“报酬递减”现象,记忆效果不好。
6.利用好醒来后和临睡前的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记忆中会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相比较而言,一天当中,刚刚醒来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将不会受到先学材料的干扰,临睡之前我们的记忆将不会受到后学材料的干扰。所以,“醒来后”和“睡觉前”的时间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可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对于24小时内接触过的信息,我们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加之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材料更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另外,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临睡前的这段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7.不同科目交叉复习
很多同学在学习与制订复习计划时,总是喜欢半天或一天复习一个科目,而且复习很长时间,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内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间的干扰也就越大。复习一个科目的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在复习时应该不同科目交叉复习,如果能做到文理交叉复习,效果会更好。
8.复习时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有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往往只用眼睛看。如只看数学公式、英语单词,不动手写,也不动口读。结果发现,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将公式写错,将单词遗忘。朱熹曾经提出,读书要做到“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在此基础上,最好加上一个“手到”。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多通道协同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如果在加上动觉的参与,即“手到”,相信记忆效果会更好。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心到)、眼睛看(眼到)、嘴巴读(口到)、手在写(手到)。此法尤其适于复习外语、政治、数学公式这类一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内容。
9.形成知识网络
考研需要复习的知识点非常多,将所有知识形成网络就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如果已经复习完了政治科目中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所有知识点,这个时候必须跳出单个微观知识点的局限,将自己放在一个较为宏观的位置来俯视这些知识点,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已经复习完了几个知识块,也同样要俯视这些知识块,找出知识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不能让知识点零散地堆积在我们的头脑里,一定要将它们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这样,我们不但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我们需要的单个知识点,且对所有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在碰到综合类题目时就能应付自如了。
10.定期对复习进行反思
有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只顾埋头复习、勇往直前,从来不回过头来反思自己这段时间的复习状况,觉得回头来看是浪费时间,影响前进速度。事实上,我们定期反思近段时间的复习状况,有利于及时总结复习中的成败,找出复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发现复习中的薄弱环节等,而所有这些将使我们在复习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按照以上要求复习,你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当然,每个考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盲目效仿也不利于进步,甚至会倒退。所以,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有责改之,无责加冕,有条不紊地复习,你会发现2021年的考研之路不再难走。最后,祝福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