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第五集
第五集 文学的现场
世界向前发展,作家是少有时时回望的人。回到山林、回到乡村、回到曾经的生活。写作者在哪里生活,哪里就是文学现场。
要了解中国,必须去中国的乡村
通过自己或家庭的变化,反过来去感知社会整个的浪潮
作为对不完美现实的回应,他们书写世界,也重建世界
班宇:古籍图书编辑
参加豆瓣征文大赛 获喜剧组一等奖
2018年9月,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冬泳》“纯文学处女作”
铁西区 工人村
7篇短篇小说 以上世纪东北老工业区为背景
“人们一无所知的走向自己失业、贫穷、萧条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被洪水卷走,但他们存在过的痕迹,再繁盛的雨水也难以洗去。”
《肃杀》衣着单薄、生活破碎的中年男人,忽然疯狂地挥舞旗帜,像要发起一次冲锋。
《盘锦豹子》被印刷厂机器卷掉半边胳膊的失业工人孙旭庭,一辈子逆来顺受,最后一刻腾空跃起,困兽般与放高利贷者肉搏
“我小说里描写的很多人,看似生活在一个困境之中,但是,我更想描述的是,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依然是强力的、有力的、依然是试着去向外绽放的”
作为“铁西三剑客”、“东北文艺复兴”代言人,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记录大的时代的变化,只是想跟过去的自己或者过去的父母沟通
为音乐杂志写乐评,现在写小说时注重语言,发声的时候的旋律和节奏
《逍遥游》——描写了一个个超现实时刻,映照了现实的荒诞与荒芜,内在仍然是东北式凛冽
《安妮》有人被落入地球的彗星改变命运
《山脉》小说里也有一个名为班宇的作家在回答记者的提问
《渠潮》失踪的父亲在别处开始了新生活
小说集更像是唱片,存在节奏的变化
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浆,带着浓缩的生命记忆,饱满赤诚、和盘托出,生活是他与生俱来的痛苦的财富,写作是对自己经历的质问与回答。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
我要构建出一个虚构的外壳,来讲述,无法用一句两句话表达出的情绪和情感,我试着去为一些沉默的人去开口说话
每位创作者都有独特的生命现场,班宇写身边的故事,折射出一座老工业城市的记忆
梁鸿 回到乡村,从曾经象征着贫穷与落后的土地上寻找答案
她的童年在赤贫和孤单中度过,母亲重病,父亲外出务工
2008年博士毕业回到梁庄,发现家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第一代外出打工的人干不动了,被城市吐回农村;湍河被挖砂机挖出巨大空洞,小学被挖成了养猪场,最好的朋友做了传销。她自己也在经历巨大的精神危机,文学评论的工作,让她觉得自己脱离现实。
人在虚无时,总会想到故乡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父亲陪她走访,带她进入乡村内部的情感网络,曾经疏离的父女关系,因为书写梁庄而变得亲密
构成梁庄的,除了留守的,还有那些背井离乡的人
三轮车夫东躲西藏,时时为尊严而战;在工厂,工人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高发的跳楼案使他们的宿舍外挂着铁丝网;校油泵的人钻在满是油垢的大货车下吃灰喝风。
她直面转型期农民的种种生存困境,写出了一个村庄史诗般的颠沛流离
梁庄是最近三十年中被消灭的40万个村庄的缩影
构成宏大历史的,是无数渺小而真实的生命
在《梁庄十年》,更加注重对个体的观察,有一章特别提到了梁庄的女性(知识分子视角被隐去了,梁鸿更像是一个回家的人)
梁庄的女孩,嫁出去后,都变成了传言;嫁到梁庄的女孩们,则集体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农村有专为女性而设的规则和枷锁;女性的问题在村庄从来都太过普遍;又往往被人视而不见
吕德安:接续从《诗经》到山水诗人都在书写的乡土自然
和韩东、于坚同为“第三代诗人”代表
诗风:质朴淡然
在山里盖了栋房子,复原陶渊明、王维等田园诗人的传统
在沸腾的时代里,建了一所心灵栖息之所
《在山上写诗画画盖房子》
生活里处处充满诗意,诗意是如此奇妙,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写作是建筑纸上家园
一块鹅卵石头,是一次石头的漫游;
一块鹅卵石头,也是它自己的故乡
吕德安主张诗歌回归日常,怎么生活,就怎么写作,生活和诗歌是双向流动的,诗歌有了生活的坚实,生活里又时刻闪烁着诗意的清光。
他就像一条被砍成两截的蛇,在美国大都市行走,也在福建山里隐居,永远都“生活在别处”
17岁结识舒婷,接触到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地下诗刊《今天》和西方诗歌,从此走入中国诗歌的热烈江湖
八十年代的中国,数十万诗人都在流浪
1991年,去美国,开始一段更广阔的流浪
《傍晚降雨》
从八十年代的地下诗歌写到当下,世界喧哗沸腾,他却一直保持边缘和旁观,用平静朴素的语言抵达生活,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提醒自己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了 雨也是南方生活中的重要意象
很多人都想怒吼,但吕德安是轻轻地讲,没有宏大叙事,但也有自己清妙广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