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
【抗菌谱】
对需氧的 G-菌(包括铜绿假)有强大杀灭作用;
对大多数 G+菌(包括金葡菌和产酶金葡)作用良好(第四代>第三代);
对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有作用(第四代抗厌氧菌作用最强);
该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作用机制】
G-——抑制 DNA 回旋酶;
G+——拓扑异构酶Ⅳ,而影响细菌 DNA 的复制。
【体内过程】
①吸收:口服吸收良好,但可螯合多价阳离子如 Fe2+、Ca2+、Mg2+、Zn2+等,使 F↓。
②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穿透性好,分布广泛:肺、肾、尿、胆汁、前列腺组织中浓度>血浓,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液中浓度<血浓。
③代谢与排泄:
培氟-主要肝代谢、胆汁排泄;
氧氟-、左氧氟-、洛美- 80% 原形肾排;
其他药物肝肾清除均很重要。
【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敏感 G-菌、G+菌引起的:
①泌尿生殖道感染(尿路感染、尿道炎等);
②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肺炎等);
③肠道感染(肠胃炎、腹泻等);
④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
①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味觉异常,食欲不振等。剂量大时发生,不严重可耐受;
②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兴奋;
③光敏反应(光毒性);
④软骨损害;
⑤其他:
增加横纹肌溶解、跟腱炎、跟腱断裂风险;
肝毒性:转氨酶升高—诺氟沙星;
泌尿系统毒性:结晶尿,血尿,肌酐及尿素氮;—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心脏毒性:低血压,心动过速,Q-T 间期延长;
血液系统毒性:白细胞降低、溶血性贫血、再障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重重症肌无力症状;影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2.磺胺类
【抗菌谱】广谱慢速抑菌药,对多种 G+和 G-菌均有抑制作用;
最敏感: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尔森菌;
次敏感:大肠杆菌、志贺、布鲁、变形杆属、沙门菌等,SML(磺胺米隆)和 SD-Ag 对绿脓杆菌有效;
其他:
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弓形虫等有抑制作用;
对支原体、螺旋体无效,刺激立克次体生长。
【作用机制】与对氨苯甲酸(PABA)的结构相似,可与 PABA 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各磺胺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体内过程】
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口服后几乎可完全迅速吸收,SD 易通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治疗流脑。
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口服不易吸收,在肠腔水解后释放出游离氨基后发挥抗菌活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差异大,蛋白结合率低的易通过 BBB,可用于治疗流脑(SD)。
主要在肝脏代谢为乙酰化产物后失去抗菌活性。
主要以原形和其代谢产物经肾排,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析出结晶 。
【不良反应】
①肾损害;
②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长效制剂,药热和皮疹,偶见多形性红斑和剥脱性皮炎;
③造血系统:长期使用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粒细胞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症;
④其他:新生儿及 2 岁以下小儿禁用,会产生胆红素脑病。
3.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 PABA,局部应先清创排脓;
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 PABA,忌与 PABA 衍生物合用。
4.甲氧苄啶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四氢叶酸,阻碍细菌核酸的合成。
【临床应用】
SMZ(磺胺甲恶唑)+ TMP(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
SD(磺胺嘧啶)+ TMP:复方双嘧啶;
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对伤寒、副伤寒疗效不低于氨苄西林;
也可以与长效磺胺类药物合用,用于耐药恶性症的防治。
5.TMP 和 SMZ 为什么合用?
(1)双重阻断作用,抗菌作用大大增强,甚至呈杀菌;
(2)联合用药减少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