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育人旨向与实践路径

2023-06-15 12:00 作者:小红枣老师  | 我要投稿

[1]哈斯朝勒,郝志军.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育人旨向与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05):61-64.

摘要:新课标立足课程改革的成就与经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充分体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旨向。落实新课标,需要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育人旨向;实践路径;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16个学科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这既是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多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未来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迈向新高度。

一、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育人旨向

         作为国家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科学和理性的。课程标准从研制到实施,要经历由“文本课标”向“行动课标”的转换过程。“文本课标”的价值内涵体现在“工具性价值”层面,具有导向作用,以文本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方向性、规范性、操作性、指导性,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及课程实施和管理的直接依据。“行动课标”的价值体现在“现实生成性价值”层面,指向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在理解和领会文本课标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将之具体付诸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活动过程,体现为多系列、多方式、多形态的育人实践。

         新课标是对人培养规格的目标的具体阐释,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在不同学段的表征”。;由此,践行新课标既要以工具性价值为依据,同时也要实现工具性价值的超越与创新,实现由“文本课标”向“现实课标”的现实转化,从而发挥课标的育人价值,落实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

(一)注重“课程育人”,体现国家政策导向

        课程改革直接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体系,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既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准回答,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2022年,新课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厘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提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人。同时,新课标首次独立设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愿景与使命,更加体现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旨向。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②育人作为课程的本体诉求,归根结底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离开育人,课程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进而言之,在当前着力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努力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将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各学科课标的落实是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初旨。

(二)注重“实践育人”,体现主体活动特征

       实践是主体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成为一种‘总体存在物’,成为一个融多种机能、属性和特质为一体的完整的人”。④由此,育人是课程实践的灵魂,实践是课程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基于时代变化、人才培养需求,新课标提出加强实践育人的新要求,建议大量增加实践活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操作、体验、观察、寻访等开展教学。同时,新课标独立设置“劳动课程”,使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基于新课标精神与要求,应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立足学科立场,注重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情境教学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使静态的课程“活”起来、“动”起来,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探索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注重“综合育人”,形成整体育人效应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新课程指向儿童完整生活的意义世界,更加注重与儿童经验、社会生活的关联,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实施。由此,需要我们反思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如何打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

     首先,完善综合课程科目的设置。新课标增设劳动和信息科技两门综合课程,凸显艺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内容,为实现“综合育人”提供了课程载体。同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14%-18%,提供了落实“综合育人”的课时保障。

      其次,进一步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当前,综合课程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新形态。一是加强综合课程实践,通过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感知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及创造价值的过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高阶思维培养,引导学生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分析和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二是倡导跨学科实践。课程结构从分化的学科走向跨学科学习领域。以学科知识为出发点,打破书本与经验世界的界限,链接学生生活,各学科要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形成系统与整体的育人效应。

二、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实践路径

        课程育人价值能否实现,与课程实施效果直接相关。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付诸实践并在验证与发展中产生作用的过程。全面落实新课标,需要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强化教师专业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必须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⑤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有较多新的变化,为学校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与行动纲领。一是核心素养引导课程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核心素养既是导向又是主线,通过挖掘、组织、构建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发展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获得经验,强化课程育人价值。二是课程结构逐渐从分化走向综合。新课标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以及学习活动的关联,强调课程内容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突出综合学习与学科实践。三是学业成就以具体表现特征迈向整体刻画。各学科课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核心素养进行水平划分,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反映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

        综上,学校课程建设应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行合理构建,从而提升学校课程整体质量。一是优化学校课程方案。学校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编制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要紧紧围绕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展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等要求开展工作。要依据育人目标,整体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架构。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明确不同学段和年级的开设科目、课时分配、教学组织形式等,学校要整合实施不同科目和教学内容,推进三级课程的融通和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探索实践育人方式。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性导向的育人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渠道,也是国家课程落实到师生层面的关键环节。新课标明确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坚持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目标,因此学科实践成为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在追求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语境下,创造性开展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实践、综合实践等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1.学科实践

       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与学生经验、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将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要通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方式进行动手实践和深度思考,把握所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思想,在探究、体验和创造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与动手实践能力。教学目标上,将学以致用、学以待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跨学科主题实践

        新课标提出,各学科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其目的在于强化综合育人。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教学设计者要以一门国家课程的专业知识为出发点,打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边界,形成学科知识的大格局,让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设计大概念、大任务以及项目学习、主题任务学习等方式,将真实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

3.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其范围更广、自主性更强。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强调多学科融合与贯通。在学习方式上,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活动主题可采用个人完成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实施教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从“教育评价观念、评价方式方法、考试评价质量”三方面提出要求。

      1.更新教育评价观念

       新课标评价强调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问题解决表现的考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真实、动态多元的评价观,从不同角度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学生做科学、精准的自我评价,提高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并运 用评价结果改进自身学习的能力。

2.创新评价方式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由此,要变革纸笔考试,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和体验,加强过程性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从而保证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给予描述性反馈。同时,加强教师对评价工具的探索与创新,推动考试评价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3.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新课标提出,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促进“教一学一评一致”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学业成就的综合表现,也是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在“教一学一评一致”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基于教与学、过程与结果相一致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监测教与学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在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时刻,学校和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深刻领会和落实新课标精神,准确把握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1]靳玉乐.以课程审议提升课程品质[J].课程·教材·教法,2022(9):47-49.

[2]崔允漷,雷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70年历程[J].人民教育,2019.(22):50-5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4]李松林.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五育融合教学的框架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11):64-69.

[5]郝志军,刘晓荷.五育并举视域下的学校课程融合:理据、形态与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21(3):4-9,22.

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育人旨向与实践路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