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09-10 23:24 作者:3024121  | 我要投稿

早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月亮便是人们的一种依靠。

原始部落的人们晚上围在篝火旁,仰望着天上的月亮,交流着今天打了多少猎物,说着已经无法考证的神话故事。他们喜爱月亮,感谢月亮,因为能看到月光代表他们又生存了一天。月亮让他们放松下来,人类对于月亮的喜爱发起萌芽。

它即真实又虚幻,真实到一抬眼就能看到,虚幻到伸手去抓时总是扑空。

千百年后,人们已经不需要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拼死一搏。月亮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意向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当赛勒涅驾车而过;当孔苏的隼翱翔在天空;当吴刚依旧在不停的伐着永远不会消失的桂树;当嫦娥在广寒宫上翩翩起舞,而后羿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黯然神伤时,世界上的人们总是用不同的语言惊叹着月亮相似的美。

对中国人来说,久久地注视月亮是一种传递思念的方法。或许在大战前夕,士兵们会坐在帐营帐外的空地上,用布擦着长枪,金属制的枪头在皎洁的月光下映出一个思乡的脸庞。那些没有被写在古籍上的、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是否会在与伙伴们告别后,独自一人登高赏月呢?写了诗篇,抒发了离别之情,思想之念,借着酒醉进入梦乡,迎接明天的到来。

月亮一定有团圆的象征,在太阴星君的柔光下,大小家族,都会在中秋节出来赏月。此时的月亮,早已不再只是文化意象,它更像是一种向往,一种精神的领导,月亮渐渐住进人们的心里。它那么的神秘莫测,皎洁无暇,宛若上苍的眼睛,静静的看着每个人。

后来,人们的科技飞速发展,化学,物理,医学等学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不禁好奇,那个在夜晚陪伴我们,注视着我们进入梦乡的神秘净土,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希腊人能看到上面有赛勒涅和她的月车,埃及人期待听到孔苏的游隼的长啸,中国人则幻想着广寒宫内的歌舞升平。

可是阿波罗号带回的清晰照片彻底击碎了人们的幻想。它并没有人们心中想的那么美好,而是坑坑洼洼,布满了陨石坑与山脉——没有月车,没有游隼,更没有广寒宫。在人们眼里,月亮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如此皎洁无暇,一定是神明的住所,怎么能是这副样子??人们不禁思考,我们爱的是真实的月亮,还是幻想中的月亮,又或者是月光照射下的我们自己?

也许是孤独的人类需要在黑暗中找个伴,又或许是向往那片虚空外的天地,这些把人们和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太阳的光太耀眼,耀眼到看不见任何缺点,而无边的黑暗又太恐怖,恐怖到随时会吞噬我们。淡雅的月光对我们来说则刚刚好——它愿意将这一点微光分享给人类,或许是因为它也缺少伙伴,恐惧未知。它说不定会好奇今天人们为什么疲于奔命,或许好奇枕着长枪入眠的士兵的梦,或许好奇寒窗苦读的书生在大醉后究竟写下了什么,好奇人们在见到它真面目后的所见所想,并真诚地继续照亮我们的爱与团圆。


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