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哺光仪,它会取代角膜塑形镜吗?
现在,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最火热的两款产品,莫过于角膜塑形镜和哺光仪了,而哺光仪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难道角膜塑形镜真的要被哺光仪取代吗?它们的作用原理及优势在哪里?又如何正确使用呢?
哺光仪是一种辅助近视防控的仪器,它可以帮助儿童进行视力检测、评估和干预,以减缓近视的发展速度并提高视觉感知质量和视敏度。通过发射650nm的安全红光,精准模拟太阳光有益光线,短时间内有效地补充青少年和儿童户外活动时缺失的健康光线。有利于改善眼底血液循环,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多巴胺,恢复脉络膜的正常状态,满足巩膜的需氧量,同时抑制非正常眼轴的增长,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
正确使用哺光仪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需要注意的事项:
最好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在使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性,并且每天最多两次,每次不超过三分钟;
要确保双眼同时注视,最好是双眼能够看成一个点,如果双眼总是看成两个点,可能说明孩子的融合能力不太好,或者瞳距没调整好。
建议在儿童进行视力定量检测时使用哺光仪,而不是作为日常工具使用;
使用哺光仪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其他近视防控措施,如控制用眼时间、做眼保健操等;
需要注意的是,哺光仪并不是所有近视儿童的解决方案,它只适用于以下患者:
1. 患有轻度至中度近视的儿童;
2. 年龄在6至18岁之间的儿童;
3. 具备良好的视力保健意识和配合能力的儿童;
4. 无罕见眼病的儿童;
5. 父母有志愿和能力配合使用哺光仪的儿童。
以上,是有关于哺光仪的详细阐述,接下来我们继续聊聊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医疗设备,已有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百万级的用户数。它是一种专门为近视人群设计的硬型角膜接触镜,可以通过改变角膜的几何形态和屈光度数,在夜间睡眠时使用,以达到长期减缓近视度数的效果。其原理是将镜片佩戴于眼上部,在睡眠时配戴,可以暂时改变角膜曲率,使之与塑形镜之间的泪膜分布不一致,角膜中央部较薄,而周边部较厚。在眼睑挤压下,镜片中央部产生正压力,周边部则产生负压力,这种“推-吸”作用可在角膜表面产生塑形效应,从而达到减缓近视加深的目的。
同样,角膜塑形镜也不适合所有人,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角膜形态、健康状况和视力问题等因素进行详细评估。
角膜塑形镜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近视度数<500度,散光度数<150度之间的人群;
适用于近视度数增长较快,8岁以上自理能力较好的青少年儿童。
对普通隐形眼镜不适应或者使用有困难的人群,如因职业等原因需要频繁更换隐形眼镜的人群;
想摆脱眼镜束缚的人群,如有感染性角膜病史或散装性角膜病史的人群;
对于需要保持视力清晰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摩托车手等。
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发现,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哺光仪主要以评估视力为主,能够有效预防眼疾病的发生,而角膜塑形镜镜则主要是矫正视力,通过调节眼球的形态使眼球从而达到校验近视的目的。因此哺光仪与角膜塑形镜的使用并不冲突,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