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意算错核武器数据?二战和战后的科学家们

2019-08-21 12:13 作者:心随梦转  | 我要投稿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最初称为《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是由罗素起草的。罗素与1955年2月11日写信给爱因斯坦讨论这篇宣言,5天后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并在3月写信希望波尔能够加入,但波尔拒绝了。宣言的签字者包括11位著名的科学家,其中10人均为诺贝尔奖得主,只有利奥波德·英费尔德例外。

宣言对核武器带来的危险深表忧虑,并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
宣言并没有指出今后社会的构成形态,以及哪种社会形态有利于和平发展。后来有人认为讨论构成形态可能引发其他不必要的冲突

在二战时,也有不少科学家以实际行动“配合”战争的结束,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获胜。

海森堡故意算错武器数据

*有人指出海森堡并不是真的故意算错数据,而是本来就不懂得计算原理,但这些人以同盟国曼哈顿计划参与者为主。若要详细了解可搜索”海森堡之谜“。本文主要围绕”故意算错说“

1932年,31岁的海森堡便凭着“不确定性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和战火脱离关系。

就是因为天才科学家的身份,他也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

奥托·哈恩与核裂变反应\百度百科

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 哈恩 和 斯特拉斯曼 发现了重核裂变反应。

重核裂变也为世界带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概念—— 核武器。

随后,我们在鬼畜区熟悉的元首希特勒 ,便在德国开展了核武器的研究计划。

那时,全世界也就只有德国,在进行着这种利用原子能的军事应用项目。

虽然希特勒的种族政策逼走了近一半的科学精英,在纳粹上台的第一年,就有2600名德国科学家背井离乡。

其中更是包含了多位诺奖得主,如爱因斯坦、薛定谔、费米、玻恩、泡利、玻尔、德拜等世界顶级科学家。

可见并不只有犹太人,许多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甚至德国科学家背井离乡,这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对希特勒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爱因斯坦骑单\谷歌图片搜索

不过,虽然失去了很多科学家,德国依然实力雄厚。

首先,德国的化学工业和军事重工业在全球都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

其次,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占领者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铀矿

二战时铀俱乐部的部分成员,海森堡于后排左五

从1901年到1932年间,德国获诺贝尔奖的就有33人,相比之下,美国只有6人

一个代号为为“铀俱乐部”的核计划小组,在希特勒的指导下建立了

加入这个小组的,有博特、盖格、哈特克、舒曼、沃兹、迪布纳、施泰特等首屈一指的杰出物理学家。

当然,也少不了海森堡这个原子弹计划的总负责人 。

二战时期的海森堡\百度百科

看上去可以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希特勒原子弹计划,就这样开始进入了运转。

然而,在两年后的1942年,德国不但没造出原子弹,甚至还进入了完全放弃状态。

最后直至诺曼底登陆,纳粹德国仍然没能造出原子弹。

如果你是海森堡,你会故意算错核武数据吗

这是为什么呢?

德国原子弹的原理图

首先海森堡向元首出示了一项报告,指出”不可能造出原子弹“

报告的大意是,据初步计算显示,要想通过核裂变链式反应来生产核武器,至少得需要几吨 的铀235 ,所以在战争期间造出原子弹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他又同时表示,德国目前在核技术方面还是领先世界的。

此外在海森堡申报的资金上人们也发现的异常

当时,海森堡申请的研究预算也不过寥寥 35万帝国马克 ,和美国曼哈顿计划花费的 22亿美元 相比真的是九牛一毛。

所以那时候希特勒也就下令, 对原子弹不必花太多心思,可以转向建造能提供核能的大型原子反应堆。

科学家形成跨地区共同体

事实上,在二战时期,由于轴心国的政策,许多科学家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有经济上的优待但还是有不少科学家前往同盟国,但由于科学家所掌握的实权有限,真正公开反驳轴心国的科学家并不多。

如今,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广泛,我们也相信科学家能够在高效,开放的环境中越走越远

如果你也是一名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那请做出合乎科学规范的选择,毕竟某些时候,选择权和改变世界线的权限就在你的手上。

如果你是普通的一员,那请支持科学家维护的道德水准,尽管有些听起来有些“原教旨主义”,甚至有些会损害短期的利益,但是准没错。

相关新闻链接


故意算错核武器数据?二战和战后的科学家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