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大厦将倾
(一) 金色巍峨的宫殿连绵如山,晴空万里之下犹如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仙境一般,高墙之外尽管遍布富丽堂皇,但与之相比如同与日争辉,能够形成对比的也只有繁华热闹的城区,人来人往充斥着各色的复杂情绪,而皇城终究是象征威严庄重的地方,是不允许出现如此不尊礼教的声音,无论卫士还是侍女都是不苟言笑的,因为他们都没得选择只能如此。 位于皇城最中心的是皇极殿,是文武百官集会上朝的地方,也是整个皇城之中最为宏伟的地方。二世太宗皇帝最喜欢的乐趣之一便是看那些最后通过龙门试的士族子弟首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内设之后难以掩饰的惊讶。 在皇极殿内如今只有两个人,台阶之上是高高在上脸上写满得意的年轻皇帝,另一边则是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由于他是跪拜于此,我们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这老儿也没有那些人说的那么恐怖呀?朕一纸诏书还不是得乖乖回来?远在另一边的齐王阁此刻归集于此的大臣们已经如同热锅蚂蚁,脸上无不写满了担惊受怕,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消息汇总讨论后才最终安心,雍州都督江楦只带了孙子江沅棋一人入京,至于哪些藏在暗处的护卫自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此刻对于江楦,大臣们与其说都有莫名的好感,还不如说是对风向的把握,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如今他们的皇帝的不信任,如果他稍微靠谱些,也不至于不顾这些肱骨之臣的劝阻,往事历历在目,四十年前仅仅迎接的慢了些雍州刺史便率军直入京师,沿路军纪严明,百姓拥簇吃瓜,京师的军队尚且不说直接开城放敌,竟然听刺史要求去维持秩序,这是何等的耻辱,最后是以太傅何欢的请辞以及赔付路费告终。 如今皇帝仅仅凭借一时之勇就强行征拜入为大司农,当争论无果后大多大臣都怀抱着当个忠臣的想法入土,同时早早的安排家族后代去往门人的州郡。当结果出现后,竟然是虚惊一场,门人陆续回来。江楦的低姿态反而让这些大臣产生好感,不仅保留了仅剩下的尊严,还避免了成为不必要的忠臣。荒唐过后,江楦很快与大臣打成一片,因为其中尚书仆射蒋元鲤,京兆尹言逡,太尉杨琦,三人都是湘州派系,与江楦都是大将军杨纯仁的门人。而高高在上的皇帝如同小丑一般,没有大臣再愿意为他办事,直到死亡那天也没有一个人,他只留下了恶名与靖国最后的皇帝的名号,赠炀帝,意为去礼远众。 无论再鼎盛的王朝也逃不开历史规律,终究会有衰退的时候。仅仅到四世安帝,京师四大贵族便实际成为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新势力,区别于士族又名贵族,非贵族子弟不能担任三公九卿,凡是高级官员的任免都需要有附庸于贵族的身份,对于士族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承担行政义务,还需要定期给上级贵族不匪的孝敬,通常情况下是还需要缴纳额外的三份,毕竟仕途仅仅掌握在别人的一句话上,当然了,主家大于其他人是公开的秘密。 士族渐觉疲惫,七世明帝时期,湘州都督大名士梁开明首创寒门试,各地显赫的郡县士族拥有一定的举荐名额,由这些寒门子弟来处理政务,士族掌握大权,这一决策得到了四大贵族的高度赞扬,在湘州进行试点后反响热烈,很快遍布了靖国上下所有的州郡。 梁开明的祖父梁安是四大贵族之首范氏的肱骨之臣,家族与四贵皆有姻亲。梁开明疲惫于四贵之间的争权夺利,自请外出做官,很快便出为湘州都督,外官如同贬谪一般,所有在外的士族都有同一个梦想,便是进入京师做官。都督此刻的权力也只是象征意义,实际政务与权力只在刺史一人身上,然而当这位士族降临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当事人似乎也没有发现什么,即便是刺史也是极尽所有的巴结于梁开明,起初梁也乐见其成,以为是待客之道,一段时间后才幡然醒悟,在经历一夜思考之后,他原封不动退还了所有的供奉。六个月之后决定在六个月之后召开一场面向所有士族的大会,正是在这一场大会之上宣布了寒门试的想法。 寒门试起初就是梁开明六个月不胜叨扰与幕僚商议的结果,梁提供想法,幕僚提供具体实施办法,目的便是可以寄情山水,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梁开明厌倦了山水想要传道授业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名声似乎大得有点可怕,即便是刺史也来了好几个,更不用说什么都督以下的官吏了,那些高官大多他都认识,都是曾经他的门生故吏,这些惊人现象也引得贵族生疑,以为是什么大事发生,通过调查之后才装作无事发生。 终其一生,梁开明都没有独揽一州大权,仅仅凭借高级士族的身份便引得万人敬仰,而其首创的寒门试,更是让寒门子弟奉为神一般的存在,如果没有他根本就没有他们的出头之日,如此,在他身边聚集的无形势力不能说是遍及朝野,可以说是除了京师,都是梁氏的天下,当然这只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力量,如果梁开明振臂一呼,也不会有多少响应,毕竟承平时期没有必要。 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个大概,时间线比较杂乱。因为总是想不出怎样作为开头。篇章分为州篇,以人物为主线,比如湘州都督杨纯仁,目前构想的有雍州篇李灼然;青州篇高琰;秦州篇公孙弘毅;湘州篇杨纯仁;京师篇蒋元鲤。历史是有血有肉有骨架,血肉是故事,骨架是内核,集大成者莫过于明朝那些事,幽默的从来不是历史而是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写出有故事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