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神鬼到人间——品读《聊斋志异》

2021-07-17 20:54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我国小说从魏晋时期便开始盛行,在那时就出现了大量的记录神鬼怪异和传闻逸事类似小说的笔记或者杂谈文学到了唐朝此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有了更高的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具备了短篇小说的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古镜记》《游仙窟》等虽然作品种类不多,但给后世的作品提供了很多的题材。到了宋元明时期创作传奇和志怪小说的数量虽然不少如《剪灯余话》《西游记》等。但思想和艺术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在文学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世的作品奠定了基础,其中就包括《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的出现继承了魏晋时期的传统,利用唐朝的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也正是这部作品将我国文言小说推到了的阶段。


        蒲松龄(1640--1715) 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颇本来是个败落的地主家庭的小儿子,一辈子就想着当官入仕途,只是他运气差了些。在19岁时便考取了秀才,且是县府道均位列第一,当时可谓踌躇满志,前程可期。但这高光的开始却也成为了他悲剧人生的开始,出道即巅峰。随后,他一直参加各种岁试,乡试,却一直都是名落孙山。终其大半生,直到72岁时,朝廷才给他升到了贡生,还是后补的,意思是要等到有空缺了才能轮到他。其大半辈子的时间都用来博取功名,但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年年参考,年年失意,其间穷困,只能到同乡毕其友家做私塾先生。而且这本《聊斋志异》的诞生和蒲松龄的一生的经历也很有关系。蒲松龄自幼爱好民间传说,喜欢搜集鬼狐精怪的各种怪异故事;但他并不只是单纯的记录在案,而是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中,以毕生精力写出了这部小说。《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或是亲身见闻、或是借鉴历史中的故事、或是来自民间传说、或是纯碎的虚构。虽然其中有些故事模仿痕迹明显,但是由于加入了蒲松龄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理念,再加上本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现状,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虽以神鬼怪异为主要内容,但却跟传统的志怪小说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它的创作目的并不是宣传神道,也不是单纯的消遣读物。蒲松龄在书中已明确地写了出来,这是一部充满现实生活血肉的、抒发孤愤之作,其情感立场不言而喻是异常鲜明的。书中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强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当时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很多封建伦理道德和因果报应等一系列的思想。可以这样说,《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反映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部小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

  这类作品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也是直到现在都是人们喜欢津津乐道的。通过花妖狐鬼和人恋爱的故事,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

    如故事《小谢》中,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以师友相称。后来陶生因事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正是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互相帮助,才发展了爱情结为夫妇。

    在古代社会中男女交往可是被绝对禁止的,因为婚姻的决定权在父母手中,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此类作品中的男女,他们可以自由的相爱,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和当时的封建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类作品中一个个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在自由恋爱被禁止的封建时代,歌颂真挚的爱情,本身就具有反礼教的积极意义。而此类作品在《聊斋志异》中的比重还是比较多的。


 二、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

  这类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老百姓的生活。因为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明末清初的时代,在王朝灭亡、政权交替的特殊时间里往往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最苦的。所以此类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如故事《席方平》则通过阴间来反映阳间。席方平之父被富豪羊某买通冥吏受刑而死,席方平魂赴冥司为父伸冤,可是上至冥王下到城隍,无不贪赃枉法。正义非但没得到伸张,反遭种种酷刑。作品虽写阴间,但很明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阳间,揭露官府暗无天日,没有任何是非曲直,人民在这里含冤莫伸。


 三、抨击科举制度

  蒲松龄的一生都在考试,而且都是屡试不第。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正是由于考试官员的昏庸无能、贪污受贿,才导致人才被埋没。其实通读整部《聊斋志异》就不难发现,老蒲屡试不第是有其原因的。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用的都是八股文体,题开四书五经,言代圣人风气。老蒲考试之余,时间都花在搜写民间奇异,风流鬼怪上面来了,而且所写的文章也是偏离主题。虽然文笔很好,运笔成风。但"文风不正"。很难入的了考官的法眼。说白了就是太有个性,太锋芒毕露了。而这种性格和这种文风也是不会被当时的官场接受的,所以落榜也是自然的。


 四、带讽刺意义的训诫故事

      《聊斋志异》还有很多有意思且有意义的篇章,比如教育人要诚实、勤劳、乐于助人、知错能改的,也有劝诫人要戒贪、色、酒、赌等不良爱好的。此类作品在整部书也是比较多的,像著名的《崂山道士》告诫我们要吃苦耐劳、不能半途而废;家喻户晓的《画皮》则告诫我们要透过外貌看到本质。而且整部书中的很多表面看似歌颂爱情的但中心思想却是讽刺的作品不在少数。

       除了思想内容上的包罗万象,《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也有一个很高的高度:在创作手法上,很典型的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把鬼狐妖怪等非现实的事物放到社会生活中来,构成了作品内容的丰富奇特,也造就了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所以在这部小说集中,蒲松龄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这本书是他这一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他像是一个学者,研究着那些乡下的传奇故事,并且用在了自己的小说里。狐妖报恩、鬼魅勾人等神奇玄妙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更加的动人心神。只是他的小说里,鬼不可怕,妖不可怕,人心才是最难懂的东西。蒲松龄对待这本小说,像是在写别人又像是在写自己。妖魔鬼怪,在生活里还不如一些魑魅魍魉的小人可怕。他们活在你身边,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他们的猎物。我想,这才是蒲松龄写聊斋的含义吧。不能明着说,只能将自己对于所知道一切不公,注入《聊斋志异》里。“噩梦惊魂无底洞,甜梦醉人一场空,笑看喧嚣尘世,独步幻海迷蒙,长梦终会惊醒,人间春意正浓。”奋斗了大半生,迷茫了大半生,最后看透人生的大彻大悟,真实而缥缈,虚妄又讽刺。缥缈了半生,半生的梦也醒了醒来之时人间依旧绚烂。或许蒲松龄也没想过他的《聊斋》后世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对于一个穷困潦倒,屡试不中的穷书生来说。死前有光明之心,是上天唯一的恩赐。

       正所谓“人活百岁,半生是梦长梦终会惊醒,人间春意正浓。


  

从神鬼到人间——品读《聊斋志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