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 乐 至 死 ?
快乐分高低贵贱吗?请告诉我快乐的定义是什么。
你是否很久没有认真思考过了?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娱乐至死的影子?
人们点亮了屏幕,享受着海啸般的快乐,无下限地放纵自己。
却没有发现在终日寻欢作乐的海浪下,有些声音已被彻底淹没。
当我们最终面向那块黑屏时,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己?
或者说,是否还能看到?

媒介决定的娱乐性质
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
只有两个行业把他们的客户叫做“使用者”,一个是违法毒品,另一个是软件。
以上是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 (中文名:社交困境)中的一段话。二者都存在“使人上瘾和依赖并影响人的精神和判断力"等共性,对于”电子毒品”的概念也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母庸质疑的是:我们所接触的一些软件,或者称之为娱乐媒介,它们生来就带有让我们上瘾的“毒性”。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
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什么样的内容会被推崇,与其相反的内容就会被排斥。换句话说,这种媒介,这些平台,生来就有一个明确的“被创造的目的”。最直接的例子是“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分割和互斥,短视频平台的瀑布流沉浸式体验带给人们持续和强烈的快感,简平快的信息分享;长视频平台则倾向于呈现对某信息较多维度的展示和解释。我们鲜有人意识到,两个平台却有共同偏爱的内容:娱乐。
bilibili上,某手机厂商创建了自己的虚拟人物进行娱乐直播、某银行需要美女热舞宣传自己、某奶茶店要靠鬼畜火出圈、广告和知名IP“捆绑销售”远远优于理性地宣传自己的质量所带来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平台和教育、知识有关的内容,很多是被娱乐包装的,一定要有占比更多的,娱乐化的配乐、娱乐化的语言、娱乐化的图像,用娱乐化的表达方式输出,不能有太过复杂的需要人多思考多转几个弯的内容,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带来流量。不只是知识,宣传也要带着娱乐才会备受青睐,说到这里我们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好,灵活利用媒介偏向娱乐化的特点寓教于乐,明明是一件好事。
是好事吗?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些视频披着知识教育的皮,带给我们“似乎有所学”“娱乐化学习”的虚假的快感。或许博主本人都没有清晰的意识到,那些视频只是一种娱乐化的表演,内容必然是浅薄的。但高深的原理本身是复杂的,虽说不一定采用严肃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不得不让我们以复杂化的方式思考和运用,而娱乐化的表达却在这样的媒介上使知识的传播本末倒置,知识本身的传播往往无法进行,人们只记住了娱乐,只记住了整活。而知识本身的复杂程度因被压缩而严重失真,10分钟讲完的爱情观、9分钟说清的消费主义,5分钟读完的书,1分钟get到的哲学知识,很容易让我们自以为是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进行错误的运用,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无法吸收,这也是很糟糕的体验。最严重的是,它们剥夺了我们对复杂问题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只能带着快感去感受这些压缩的信息流,最终浅尝辄止。
我们看完了,我们快乐了,我们相视一笑,又相顾无言。
于是我们为了快乐,点开了下一个视频。
娱乐至死?凭什么?
因此有人痛斥着“娱乐至死”,他们指出在这种环境下,一切都被娱乐阉割,娱乐反客为主,知识成为了娱乐的陪衬。但他们往往只是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或者只是忽略现实的理想主义,希望大家把空闲时间都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实际上,我们所感到压力不会欺骗我们,生活压力肉眼可见的变大,人们的精力消耗殆尽,在空闲时间继续学习对于大众来说委实强人所难,我们需要在劳累的一天后风尘仆仆回到自己的小屋,脱下外衣,陷入快乐而不再去算计和思考,而避免第二天起床时,顿感昨天是如此的痛苦乏味。若对这样的人批评指责,未免上纲上线了。
更应该被指责的是这些群体,他们或许是成天沉溺于直接的快感冲击,或许是失去了对这些信息的判断能力,拒绝复杂性,拒绝了解事物的全貌(不了解事物的全貌是能力问题,但拒绝了解则是一种恶劣的态度)。他们被蒙住了双眼,拼命追求快乐,人云亦云,对娱乐化的表演信以为真,任何事情在他们眼里,三言两语都可以讲清楚。他们把理解的重心放在了娱乐,把心理的首位让给了娱乐,他们的思维也被娱乐所淹没。他们看知识类的视频,是借着学习的名义沉浸在娱乐之中,顺便还有了虚假的满足感和收获感。
有人对娱乐进行“阶级划分”。高雅的古典音乐,带给人们视觉冲击的科幻电影,刷手机看段子的捧腹,阅读言情小说的轻松愉快,嘲笑他人带来的优越感,都是娱乐,但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其实我们反感的并不是“此人娱乐了”,而是“此人通过这种方式娱乐”。与其说这是低级娱乐,不如说这是“低级的娱乐方式”。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站在制高点上的批判,确实有些娱乐是恶俗的,但我们也应该对不恶却俗的娱乐接纳和欣赏,是谓雅俗共赏。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俗人呢?我们自己何尝又不是在自认为俗气的娱乐中获得放松和快乐的呢?
娱乐至死不是上纲上线地批判健康合理放松身心者身上,而是批判放纵自己丧失思维的纵欲者身上。普遍被大众接受的、带给我们欢乐的“娱乐”本身不具备好坏的属性,但行为方式却存在着普世的价值和是非曲直从而影响了“娱乐的阶级”。在某些视频和文章下呼吁娱乐至死是正确的,但若批判对象错了,发声情景不合适,也只会迎来批评和指责。
当然,我们不排除存在着恶俗者,或是乐子人,为了发泄自己而对批判者群起攻之,这是他们的娱乐,这也是网络舆论的环境中几乎无法避免的事情。
我们知道,但或许不会有任何改变
屏幕前的你通过书籍、音频、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媒介,通过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知乎等各种各样的平台,应该早已经听说过娱乐至死的论调了,但这似乎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即使我们认同它的观点。
我们脑子里充斥着碎片化的讯息,我们的本能驱使我们追求快感并放弃不讨好的复杂思想,我们很难掌握好这些娱乐,推崇使我们难免变得肤浅,反对又让我们落入清高,我们很难只是怡情而不沉迷进去,从而维持住自己的复杂性、判断力和心性。更加细思极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娱乐至死”思想的来源是偏向娱乐思想的媒介平台,我们本身可能就是混杂着娱乐认识它的。就比如现在看到这里的你。
虽说难以抵抗诱惑,但我们该有保持警醒的态度,而不是彻底丢掉思辨,终日沉浸在那寻欢作乐的海啸中。这不是为了让我们为成天刷手机碌碌无为而内疚,也不是让我们故作清高,更不是让我们放弃这些娱乐方式,而是让我们越来越把握好“度”,从而对自我有一个定位。现在的我们或许还难以解决如此庞大和复杂的命题,但是我们可以去思考,摒弃偏见和愚昧地去思考,和谐友善地去思考,做一个或许自由而无用、但不可能被娱乐打败的灵魂,去倾听被淹没的声音。

写在最后:
第一次写文,而且我的见识非常短浅,若有人看,恳请大家做出批评。
本文目的更多是陈述和分析,而不是对好坏是非做什么定义,或者提出解决方法。
因为up主“与书籍度过漫长岁月”的视频《娱 乐 至 死》、up主“心河摆渡”的视频“自杀式未来,从即时快乐成瘾开始!你丧失的自律是否早有预谋,细思极恐” “低幼快乐,毁了多少年轻人?智能陷阱,如何操控我们的生活?”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产生的一些感想。
恳请若有对本人的攻击请不要到他们身上,我在这里只是做一个灵感来源的说明。
一开始想在知乎写的,牵扯到“娱乐、烂梗、底线、对立、抽象、饭圈、奴性、模因”,但自感精力有限,先在哔站上投“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