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撷萃】第二部分 语言文字文学 前言
在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有一幅作品《巴别塔》,记述了《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变乱人类语言的事情:[1]
(原文)And the Lord said, Behold, the people is one, and they have all one language; and this they begin to do: and now nothing will be restrained from them, which they have imagined to do.
(译文)神说:看,(建造巴别塔的)人们是统一的,他们拥有同一种语言。他们建造巴别塔只是开始,而现在什么事情都不能阻碍他们这样做,而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世间万事万物之间均存在联系,在同一自然法则体系之下,世界的运行才可以被所有事物共同理解,世界的规则才会被共同遵循。但世界纷繁复杂,其运行过程中组成部分的沟通联系若不被限制,运行过程便会无章可循。因此,所有事物的沟通都会受到一定限制: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语言,便成了人类社会内部各民族之间认知世界的差异性代表。但同时,语言可以被相互转译,这就让不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人们有了顺利交流的可能性:毕竟人类生存在同一世界之内,遵循着同样的自然法则。
语言文字、文学,是一个民族定义自身、传承自身文明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作为中国人,深入探究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可以让人变得更有修养。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语言文字以及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角度与出发点、进而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身。此外,通过感受不同文化环境之下人们在各种情境之下的情绪,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其他文化环境之下人们的共情以及理念冲突之处。而这种不同文化环境之下的情绪感知,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了解相关文学作品完成。
与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是我们的目的。而为了达成此目的,了解其他文化背景特别是西方文明背景之下的语言文字文学,进而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所思所想、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我们自身的所思所想,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本部分中,我们将从数个视角作为出发点,引用东西方世界伟大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讨论。笔者希望通过这些视角,让我们找到一些可以和西方世界的人们共情的主题;同时,对于某些从认知上存在根本差异甚至冲突的主题:而或许正是这些主题,定义了我们是东方人而非西方人。
[1] Genesis 11 (King James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