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就在眼前


你说朱元璋不想要称王吗?他不想要称帝,不想要当皇帝吗?
他也许不自信,认为自己可能做不成皇帝,但是他肯定想过这个问题,他肯定幻想过这些事情。
废话么这不,谁不想啊,他张士诚不想吗?他陈友谅不想吗?他方国珍不想吗?未来出场的明玉珍难道他不想吗?
他们都想,朱元璋比他们还要想。
但问题是,想一想总是可以的,可做不做则是另外一回事儿。
张士诚在高邮高调建国,自称周王,大张旗鼓,大操大办,结果引来了脱脱的百万元军,张士诚差点就挂了,这就是教训。
生逢乱世要勇敢,更要低调。
你越是大张旗鼓,就越是被人们所瞩目,你越是嚣张,想要收拾你的人就越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那众必非之啊。
脱离群众脱离的太快,你就很有可能挨上那么一砖头。
你比如大元朝廷就比较认这个死理儿,你不称王,我还可以容一容你,你要是称王了,那我必砸锅卖铁的收拾你。
做人,要低调。
有了朱升的指导方针,朱元璋对未来的思路终于明朗了起来。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那他整个人就总是会出现一种虚无而萎靡的状态,现在,朱元璋的思路已经清晰,面对这个展现他在面前的更大的世界,他不再彷徨,而是握紧了手中的剑。
勇者斗的不再是恶龙,而是这粗粝的命运。
拿下军队指挥权的朱元璋在和州待了几个月之后,很快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朱升老同志苟发展的建议很好,但是问题是,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它在理论层面上无懈可击,但如果是实践起来,还是有不少困难的。
有很多人会认为,朱元璋同志在听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之后,立刻就开窍了,宛如开了风灵月影和金手指,一路升级,终成帝业。
结果固然如此,但过程并不简单。
你比如,单是广积粮这一条,那就不是很容易办到。
无论是濠州,滁州还是和州,都不是农业特别繁荣发展的地方,所以军队在这些地方驻扎了几个月之后,粮食供应就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的部队又讲究纪律性,所以朱元璋肯定也不会去抢老百姓的粮食,因而如果要让手底下跟自己卖命的兄弟们吃上饭,他就必须开拓新家园,而且,还得是能养活这么多张嘴的新家园。

哪儿比较合适呢?集庆路比较合适。
集庆路,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境内有俩地方,一个叫做太平,一个叫做芜湖,紧靠长江南岸,这都是盛产稻米的地区, 如果能拿下南京,那么朱元璋的军队吃喝将不再是问题。
想要取集庆路,光是陆军作战是不够的,因为横亘在朱元璋面前的,不仅仅是大批元军,还有长江天险。
光有马是你过不去长江的,你又不是彩虹小马,你必须得有船。
朱元璋有船么?他还真有,因为正巧几天前就有两支拥有战船的红巾军投奔了朱元璋,不仅为朱元璋增加了不少的兵力,还给朱元璋带来了千余艘战船。
有船了,朱元璋不再犹豫,他懂得迟则生变的道理,立刻带领庞大的船队从和州东渡长江,来到了采石。
采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这是中国古代长江下游的江防战略要地,处在长江东岸,往北是集庆路,往南是芜湖,正好和对岸的和州隔江相望。
采石有元军重兵把守,想要拿下集庆,就必须先打下采石。
但问题是,刚才我们才说,这是长江口岸重地,大元朝廷怎么可能不派重兵看守?
想要占据采石,势比登天。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城池一触即溃,他朱元璋想要哪一座城池,就能不费吹灰之力的得到,那么历史上也就没有这么多骁勇善战的名将了。
挡在朱元璋面前的采石,将会由他手下的一员名将来解决,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生活在大概今天的蚌埠市一带。
这个常遇春呢,是个农民出身,年轻的时候靠种地务农为生。
我们知道,农民们的生活,他往往是比较枯燥的。
春来耕地,夏来播种,秋来收割,冬来贮存,每天都在地里忙活,每一年所做的事情也都大致一样。
中国农民拥有着超过全世界农民的耐受性和勤劳性,就算是再贫瘠的土地,他们也能通过个人的努力,使得土地上开出美丽的花朵。
当然了,常遇春对土地没有这么深沉的感情,他认为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既没有意思,也没有出息,所以他决定,换一份工作。
在换工作之前,常遇春还把自己种地挣的钱充做教资,专门跟江湖上的一些武师们学了些武功和把式,加上他本人身材魁梧,力气又大,因而这哥们算是个练家子。

《明史》中对他的记载那就更夸张了,说他长相神武逼人,生来就是好武艺,十八般兵器没有他不会用的,简直就是战神那个级别的。
那时候元末天下战乱,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激烈,朝廷有恶政,民间有红巾起义,朝廷一剿红巾军,双方就难免打仗,一打仗,社会秩序就难免受到破坏。
社会秩序一破坏,就难免会出现盗匪。
世事总难免,如明月下西楼。
当时的安徽地区,就有一位叫做刘聚的绿林巨盗。
常遇春从家乡出来找工作,社会经验不足,还以为刘聚干的是什么好活儿,所以干脆投奔了刘聚,还成了刘聚的心腹。
一开始,这种落草为寇的日子还比较新鲜刺激,今天拦路抢劫,明天劫富济贫,后天再去某某村偷两只鸡,但是时间一长,常遇春就发现,这份工作其实也就那样,不仅不体面,而且也没有什么前途,还不如以前自己在家里种地呢。
没入绿林也许是一种无奈,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古代盗匪都是坏人,但是很显然,在常遇春看来,盗匪头子刘聚是个胸无大志,是个每天除了偷点抢点之外毫无目标和想法的人,自己跟他混,一辈子也白搭。
这么一整,常遇春又想要跳槽了。
至正十五年,常遇春在和州地面上遇到了朱元璋的军队。
其实在此之前,常遇春就听说过朱元璋这个人,老百姓传颂朱元璋是个有公德心的义军将领,对百姓很好,所率将士每到一处都秋毫无犯,可以说,朱元璋的声望值,那不是一般的高。

但是,对常遇春来说,有所耳闻还不够,为了避免犯像上一次投奔刘聚那样的失误,他必须亲自考察一下朱元璋。
有人挑工作,有人挑老板。
于是,他在和州地界行走了好几天,几番打探,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朱元璋这老小子还真不错,是个人物,以后跟着他混,那是绝对有发展的。
从这个事情上我们可以看的出来,朱元璋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严重约束自己的队伍,那还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会使他在社会各界享受好名气,为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加成。
如果不是他在外头名声好,常遇春也许就投奔陈友谅或者张士诚了。
千里马选好了主人,但主人却并不赏识千里马。
常遇春下定决心去投奔朱元璋,但当他俯首跪拜在朱元璋的脚下,表示自己以后愿意追随明公鞍前马后的时候,朱元璋却对他十分轻视,满不在乎的说:
这位仁兄,你该不会是在外头混不下去了,想要在我朱某人这里混口饭吃吧?
诚然,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手底下已经猛将如云,他最想要的是谋士,是文化类的智力型人才,他对朱升的到访可以忘履相迎,但对于常遇春的到访,他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面对朱元璋的奚落,常遇春没有生气,也没有难过,更没有掉头就走,而是十分平静的说:
我吧,我以前是个流寇,时常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虽然说不太体面,混得不好,但总归是吃穿不愁的,所以我肯定不是来您这里混饭的,而是正儿八经来找工作,来帮助和辅佐你成就大业的。

朱元璋听完常遇春这么说,有点来兴致了,自己这么一顿奚落,他不急不恼,反而还能镇定自若的耐心解释,这不和当年自己投郭子兴却反被当成元兵探子是一样的么?
一个人如果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镇定,那么就说明,这个人,他一定不一般。
天崩地裂面不改色,受辱受难不动如钟,您想想,这得是什么境界?
于是,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常遇春,又说了这么一句话:
安徽是我的根据地,但是我并不打算一直在这里生活,我的想法很多,以后还要攻占集庆路,占据更多的土地,那么你是否愿意跟我渡江作战呢?
常遇春微微一笑,缓缓答道:朱老大指到哪里,我常遇春就打到哪里,真有渡过长江的那一天,我常遇春愿意做你的先锋。
两个年轻人,一时间迸发出如此的豪言壮语。
朱元璋不知道,在此时此刻,他即将收获大明王朝唯二的两位旷世名将,而常遇春也不知道,他将一语成谶,成为前洪武时代,战场上顶尖的,唯一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