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7、生产力

2022-04-05 11:59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7、生产力

  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1)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即劳动者;(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首先是生产工具(劳动工具);(3)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而且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指标。但是,它不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中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i]因为,如果没有劳动者,也就不可能制造出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如果没有人来使用,它便是一些无用的东西。

  生产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它标志着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支配和控制的程度。生产力越发展,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就越强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生产方式的变更,是从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开始的。这是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劳动生产。而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不断积累,便会逐渐地改进生产工具。这样,就会引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但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使它由原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便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水平重新相适合。当着新的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以后,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也就因此而向前跨进一大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i]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401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7、生产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